小时候的我们,背过许多课文,记住了许多内容,可当我们长大后,会发现,真实的史料记载,似乎和课文中记载的内容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比如我们学习的《卖油翁》这篇课文,语文课本直接删掉了他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而最后一句,往往又是一篇文章的精华,那些专家为啥要这么干呢?为何不能让学生看见最后一句呢?
卖油翁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卖油翁的故事!卖油翁是宋朝时期欧阳修所写,原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说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觉得世界上无人射箭能比他优秀,他也对自己的射箭技术颇为自满,经常自我炫耀。一天,他又在展示自己的射箭技术,十箭中了八九箭,按道理说确实是挺厉害的。不过当时在旁观的一个卖油翁却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大肆夸赞或者漏出倾慕的表情,这让陈尧咨非常不满,他对自己的射箭技术可是非常满意的,而从这个卖油翁的表现来看,似乎他看不上自己的射箭技术,于是便找到卖油翁理论。
卖油翁也是个实在人,即便陈尧咨主动找他搭话,他也没有恭维陈尧咨,而只是说这射箭啊,也并不是非常高明,其实就是看自己练得熟不熟练(但手熟尔)。陈尧咨一听,你这话就是看不起我的射箭技术啊,既然你说得这么轻飘飘,那你给我展示一下,什么叫但手熟尔?卖油翁这边也不客气,当即向陈尧咨展示了自己的倒油技术。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把铜钱放在葫芦口上,然后向其中倒油,结果油直接从铜钱中间的方孔进入了葫芦,并没有一丝洒出,没有一丝粘在铜钱上,令人大惊。卖油翁这一手技术展示,令陈尧咨非常佩服,只能笑嘻嘻将卖油翁送走。而卖油翁走之前,也留下了“无他,惟手熟尔”这个经典名言,让人感触颇深。
语文课本中,《卖油翁》的文章到此便结束了,整篇文章就是告诉大家要多练习,反复实践,才能掌握规律,掌握真本事。而被语文课本删除的最后一句话则是这样的: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为啥要删除最后一句话?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庖丁解牛,一个是轮扁斫轮。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悉了,讲的就是庖丁通过长期的练习,解牛技术非常高超,也是和“无他,惟手熟尔”一个道理。而轮扁斫轮其实也是讲得相同的道理!
轮扁是春秋时期齐国非常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就是用斧头砍伐木头,制作车轮,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也是熟能生巧的意思。但是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实践大于理论。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劝大家不要死读书,要多去实践,死读书只会被古人留下了的封建糟粕思想所束缚住,失去自己的思考。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话说的也没啥问题,而且还挺有道理的,值得思考一下。不过这句话放在课本中就不是那么的合适了!
在文章中,一般首句或者尾句是最受大家重视的,一篇文章的中心句也常常会出现在首尾。如果将“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留在课本,那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我们成年人,还没有完整的三观,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文章句子背后的意思,很可能会出现误解,比如对于轮扁斫轮这个故事,他们很可能会偏向于认为实践比理论重用,于是放弃认真看书,转而去实践打闹,荒废学业。说白了,老师之所以删除这句话,就是怕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因为有些学生很可能拿着半截就跑,不会理解真正的含义!
结语
《卖油翁》这个故事,讲得就是熟能生巧,他的最后一句话其实也是这种意思,只不过轮扁斫轮的故事,把这层意思更加拔高了,老师之所以建议语文课本删掉最后一句,就是怕学生把轮扁斫轮的意思理解错了,错误拔高背后意思,误以为实践大于理论,之后便不再专心于课堂的理论学习了。
事实上,专家们“不能让学生看见最后一句”的考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随着新时代的来临,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那个年代可早熟多了,有些东西其实是可以展示出来的,只需要老师把这个东西讲透就行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