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上百位帝王,但要说身上谜团最多、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秦始皇一个人吧。 有人觉得他是暴君,穷兵黩武,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也有人觉得他是明君,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 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任后,所实行的“同车同书”为后来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直到两千多年后,这一措施优越性仍然非常明显。 试想一下,如果文字不统一会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从一点还是很感谢秦始皇做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地位,给自己取了一个“始皇帝”的名号,可他却执意用“朕”来称呼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始皇帝”的由来 其实,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位置坐的并不踏实,由于受到诸子百家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对秦始皇不服且心怀敌意的。 此时,各个诸侯国之前都是各自为政,无组织无纪律惯了,这个时候突然站出来一个人说:“以后必须都听我的”,表面上看起来唯命是从,但心里却打着小算盘。 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每个统治者都在意的问题,秦始皇处在一个动荡重组的时代里,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让人心悦诚服的。 所以在一些列的改革政策中,其中一项就是,他让别人称他为“始皇帝”。 “始皇帝”灵感来源于“三皇五帝”中的“皇”与“帝”两个字,简称“皇帝”,寓意为自己超越了三皇五帝。

当秦始皇在建立统一而强大的秦国后,此时自信心爆棚,单是“皇帝”二字根本配不上他的功绩。 所以在前面加上了“始”字,意思开始,如今提起“始皇帝”三个字首先会想到秦始皇,足以见得这三个字的影响能力至今还在。 “朕”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 除了“始皇帝”外,秦始皇还自己专门设定了一个字,就是“朕”。 虽说后来我们在影视剧中看见皇帝都是以“朕”自称,但在当时这个字不高贵,任何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称为“朕”。 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足以见得“朕”这个字并非是秦始皇的原创。 那么,秦始皇自命天高的一个人,为何非要取这个字呢?

把“朕”字拆开看,懂了 有人会问朕字拆开是一个“月”一个“关”,还是平平无奇的啊。 可是,放在篆体流行的秦朝,“朕”则是另一种写法。 它的左边是一个“舟”,右边则是一个灷(读zhuàn),这样的组合是一个什么含义呢?意思简单却不平凡。 从现代一些学者、专家的“说文解字”当中可以了解到,舟在古代的意思是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有寡德和自谦寓意,和之前寡人的意思差不多,灷(zhuàn)的本意是“舟”的一层裂缝。

当两个字合到一起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从现在开始你们所有人都要听我的,我说的话就是真理。 这么一解释的话,原本看似平平无奇的“朕”字蕴含了另外一种意思,也有彰显地位的寓意在。 不过,对于秦始皇为何使用“朕”这个字,司马迁在《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前面提到了“朕”这个是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称的字,秦始皇占为己有也是展现自己霸气的一种手段。

不过后来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每个皇帝称呼自己方式各不相同,有自称为寡人、也有自称为朕的。 最有意思的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自称为“咱”,可如果说出场率最高的还是“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