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最近,一则“中国打造高铁版末日导弹列车”的消息在外网上迅速发酵。各种外媒开始集体高潮,从《太阳报》到美国智库,再到社交平台的各种“军事分析家”,纷纷声称:中国正试图将东风-41洲际导弹搬上高速列车,构建一套“移动式二次核打击平台”,其威慑力将“颠覆全球战略平衡”。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又是西方媒体自导自演的一出“自我惊吓”戏码。
▲外媒的相关报道和想象图
所谓“铁路机动导弹”并不是新鲜事。早在冷战时期,苏联就部署过SS-24“手术刀”铁路导弹列车,北约为其取了个名字叫“幽灵列车”。它确实具备极强的战略威慑力:车上搭载洲际导弹,可以躲避敌方卫星侦察、迅速转移阵地,是“打了就跑”这种思维的典型产物。
但苏联人很快就发现,这种列车造价高昂、技术复杂,铁路调度困难,易受轨道限制,一旦战争爆发,铁路网本身就是优先打击目标。最终,连技术雄厚、铁路纵横的苏联都选择了放弃。
而现在西方又拿出这个概念,硬要贴在中国头上,说我们正秘密打造“高铁导弹列车”。真相是,这种谣言2015年就炒作过一次——当时美国卫星拍到中国某铁路段附近进行导弹测试,结果引来一波“猜想热”。如今只不过是老调重弹、翻炒旧闻罢了。
▲东风-41
设想一下,一个动辄60吨重、装载10枚分导核弹头的东风-41,要装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还要在移动状态下完成发射,这几乎是违背工程物理的幻想。
首先,导弹发射时的后坐力和冲击波足以摧毁轨道结构,而高铁轨道尤其脆弱精密;其次,高铁列车本身空间结构不具备足够防护与发射平台改装能力;第三,发射需要巨大的电力、制导设备、垂直发射井,这些都无法在标准车厢里实现。更何况,一旦发射轨迹被锁定,整条线路都会暴露,所谓“机动发射”就形同虚设。
说到底,这种“导弹高铁”的幻想根本经不起基本军事技术常识的推敲。真正懂军事的人,不会把“东风-41坐高铁”当回事。
▲地下导弹长城
事实是,中国从未走苏联那条“导弹列车”的老路,而是根据自身国情与地形,早就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域机动的战略火力体系。比如,解放军火箭军早已广泛使用14×12轮式重型导弹发射车,具备全天候、全地域的快速部署和机动发射能力。中国目前主力的“东风-41”导弹,就是靠这种机动平台部署,具备“藏得住、打得狠、转得快”的核心优势。
此外,还有“地下导弹长城”系统,深藏于西部山地、高原和南部丘陵之间,结合复杂地形与精密隧道,具备极强的生存性和隐蔽性。一旦敌人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发射车可迅速开出山洞、完成导弹齐射,真正做到“你打我一拳,我必还你十拳”。相比之下,美国反倒陷入了导弹发射井、核潜艇依赖症。特别是其“民兵III”导弹老旧不堪,替代计划迟迟未定,让所谓“核平衡”早就不复存在。某种程度上说,西方在对中国核力量的炒作中,透露出更多的是焦虑与失衡感。
▲遍布全国的高速铁路
那么,外媒为啥老盯着“末日列车”不放?答案很简单——两个目的:一是制造“中国威胁论”,向本国民众灌输“中国正在建设新型核武器系统、打算称霸全球”的恐慌情绪,为下一轮军费预算“造势”;二是转移视线。面对中国高铁技术、高超音速武器、电磁弹射航母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西方在多个技术领域感受到“战略落后”,于是开始炒作中国“军用高铁”,用夸张虚构的威胁来掩盖自己的焦虑。说白了,这不是怕中国搞导弹列车,而是怕中国啥都能搞,而且搞得比他们好。
与其说“高铁拉着东风-41全国跑”,不如说这是西方人在用中国速度吓唬自己。中国高铁的真正用途是服务民生、拉动经济、连接山河;而中国核武的真正战略,是有限但可靠、藏得住打得准、不动则已、一击致命。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靠“井下反击”的时代,我们有的是智慧、有的是能力,构建起最现代化、最灵活的战略威慑体系。哪怕不搞“末日列车”,也足够让全球任何敌意势力三思而后行。西方不该问“东风-41能不能上高铁”,而该问问自己:为何中国走哪条路,你都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