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子是个网名,他的真实身份叫李东,北京青年报的调查记者。

我之所以深夜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刚刚在与东子聊天时,被他感动了。

我与东子聊天的内容,围绕的是曾引发全国关注的一件奇葩案件。

“奇葩”不是一个形容词,是这起案件真的很奇葩。

我给读者们简单回顾一下这起案件的奇葩程度。

2007年,一个叫李四强的智障人士在南京建邺区双闸派出所检查外来暂住人口时,被查出他身上揣有张名叫“刘西文”的身份证,经上网比对和户口所在地比对调查,“刘西文”是4年前在汕头犯下数起抢劫大案的在逃犯。

就这样,连语言都表述不清楚的“傻子”李四强,直接被包装成真犯“刘西文”,在炮制出相关笔录后,被南京警方移交到汕头警方。

案件漏洞在如筛子一样多的情况下,李四强被法院当成真犯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

更奇葩的还在后头。

李四强在监狱服刑两年多后,管教发现李四强并不是刘西文,通知家属来确认并将该情况反馈到上级公安机关后,法院并没有进行纠错,而是把原判决书中所有“刘西文”改为“李四强”。

法院的意思是,案件没判错,名字判错了。

奇葩还在继续。

李四强刑满出狱家属看到其判决书后又发现,判决书上所说的案发时间里,李四强还在安徽老家村子里,根本就不可能在汕头抢劫!

于是,李四强家属决定上诉。

案件历经6年上诉申诉后,依然没有翻过来。

更奇葩的一幕,还在继续发生。

2022年8月11日,真犯刘西文被抓捕归案对抢劫事实供认不讳,并且亲口承认“不认识李四强”后,法院依然咬紧牙关死不认错,将李四强判成是刘西文的同伙。

可以说,如此奇葩的案件,闻所未闻。

就在李四强家属面对铁桶般的司法力量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北京青年报像束拯救苦难的光一样,出现了。

2023年2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经实地调查采访后,在其官方公众号“北青深一度”刊发了《一张身份证牵出“真假”两个抢劫犯》一文,将该起奇葩的案件,曝光于公众的视野。

报道这篇深度调查稿件的记者,正是李东。

李东记者采写的这篇文章刊发后,引发其他官媒及自媒体纷纷跟进,制造这起冤案的有关单位,一下子被陷入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迎接来自全国网友的板砖和口诛笔伐。

在舆论的压力下,广东高院跑步入场,受理了李四强家人的申诉。

李四强最终被改判无罪,其家属获国家赔偿234万余元。

可以说,北青深一度的这篇文章,砸破了铁桶般的司法力量,最终让这起奇葩案件得以昭雪。

当然,也从一个角度上推动了司法的进步!

我和李东在聊起这起案件时,李东称,“当初发稿时,案件还没有确切要翻案的动向,所以发稿就意味着报社要跟公检法硬杠,报社领导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稿子能发出来非常不容易。但是,需要帮助的人还很多,这破破烂烂的社会总需要人去缝缝补补。”

李东还称,“李四强的案子无疑是司法的耻辱,也是一个公民平冤史上的典型案例,当然会被永远提起。”

作为一个曾经从新闻战线上退下来的老兵,我瞬间被李东的新闻情怀感动了。

是的,在这个绝大多数官媒将“舆论监督”当成禁区的时代里,依然还有很多心怀新闻理想的热血男儿,舍弃更高平台,放弃更亮名片,奔波在追问真相的路上。

也正是有李东这类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也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需要直面的是,在当今的舆论场,在每一场真假交织、法情碰撞的新闻事件里,都有着中国式悲剧的彰显,更有着李东类调查记者力争让各方当事人表达诉求的分寸感与客观感。

但更多的,是奔走新闻一线媒体人的探询和质疑,冷峻与思考,还有从另一个视角解读时代中国的勇气。

他们,有过无奈和辛酸,也写下过骄傲与传奇。

他们,亲历并藏掖着这个时代的痛楚和真相,但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落寞和悲怆。

文字是刀,是枪,是救人的良药,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利器。

希望北京青年报这样的光,能永远照耀下去。

希望越来越多的光,能照耀更多被掩盖的黑暗与龌龊,最终迎来“时代中国”的光华世界。

向北京青年报致敬!

向李东记者致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