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们或如泣如诉,或豪迈激昂,或清新明丽,或幽深隽永,诉说着千百年来的人间情怀。然而,在众多诗作中,有一首诗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沉的情感,历经数百年而声名不衰,以至于被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那么,这首诗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背后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与故事?
公元767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杜甫在夔州的山巅,望着远方的长江,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他用笔尖记录下了这一刻的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14个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它们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秋天的夔州。
这首诗的诞生,不仅是因为诗人杜甫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深层地反映了他对时局动荡、国家将亡的深深忧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的苍凉景象。秋风凛冽,天空高远,猿猴的哀鸣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清澈的江水,岸边的白沙,鸟儿在天空中盘旋飞翔。
这一幕幕,无不透露出一种孤独与萧索,诗人的心情似乎与这秋日的凄凉景致同步,孤寂而哀愁。这两句诗,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但那股悲凉的气息,却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接下来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将视角从近景转向远景,从地面转向天空,从静态转向动态。
满目萧瑟的落叶,如同无声的叹息,纷纷扬扬地覆盖了大地;而永不停息的长江,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无尽无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杜甫此时已经五十六岁,面对着滚滚东去的长江,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人生的无常。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从写景转向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诗中。他以“万里”和“百年”这两个词,表达了自己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无奈。在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孤独、悲凉和对家国的忧虑。
这两句诗包含了“悲意”九层:他乡作客,难返故里,一可悲;漂泊无定,二可悲;长期流落,三可悲;时逢秋天,万物萧索,四可悲;重阳佳节,登台无酒,五可悲;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抱病登台,七可悲;年过半百,八可悲;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九可悲。两句诗,十四个字,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千古传颂。
诗人常年流离失所,四处为家,每逢秋日更觉凄凉;年迈体衰,频繁的疾病让他独自一人登高远眺,体现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的茫然。他以“万里”和“百年”这两个词,表达了自己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无奈。在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孤独、悲凉和对家国的忧虑。
最后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诗歌情感的高潮,尽显诗人内心的苦楚与无奈。一生中的种种艰辛和苦恨,已令他满头白发;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只能以酒消愁,但连酒也似乎失去了它的作用。
他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等词,形象地描绘了自己晚年的境遇。而“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连借酒消愁都做不到的无奈。这两句诗凝聚了杜甫对自己悲苦命运的总结,同时也透露出对时局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登高》为何被胡应麟评为古今七律第一?正因为诗中蕴含的“悲”情,不仅是杜甫对自己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悲,更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百姓生活困苦,杜甫心急如焚,却无力改变,只能将满腔忧愤倾注于诗中。
《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展现出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杜甫的个人情感,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
杜甫通过这首诗,向后人传递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正是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登高》成为史上最难超越的一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14个字更是人人会背,流传千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