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骤然去世,而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 朱瞻基和野心勃勃的汉王朱高煦展开了一场生死竞速:朱瞻基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南京回到北京登基,而朱高煦计划派人半路截杀朱瞻基。 朱瞻基所在的南京,离北京大约1000公里,而朱高煦所在的乐安,离北京约350公里。 按理说,朱高煦会比朱瞻基更早得知朱高炽的死讯,并有充足的时间在路上布下拦截。 而是,朱瞻基却神奇地平安回京,朱高煦连他人影都没见着。 为此,包括《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在内的一众历史爱好者,不由得怀疑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得知朱高煦的死讯,提前出发了。朱瞻基有弑父的嫌疑。 那么,在正常情况下,朱瞻基真没办法躲过朱高煦的截杀么? 我认为,朱高煦无法截杀朱瞻基,应该是正常事件。朱瞻基不需要提前知道朱高炽的死讯才能避开朱高煦。 因为,在截杀行动上,朱高煦有3大劣势。
劣势1:时间差 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炽在位的时候,朱高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意思是,朱高煦的探子长年潜伏在北京城,希望京城发生变故,朱高煦可以趁乱造反。 假如朱高炽去世之后,朱高煦的探子能够第一时间向朱高煦传递消息,那么,350公里外的朱高煦必然会比1000公里外的朱瞻基更早得知朱高炽的死讯,并有充足的时间布置针对朱瞻基的截杀行动。 然而,朱高煦的探子,做得到这么及时送出消息么? 我们来看看,朱高炽去世之后,他身边人做了什么。 根据史书记载,朱高炽去世,属于“无疾骤崩”,意思是,没有漫长的养病过程,死得非常突然。 在《明仁宗实录》的记载中,朱高炽是在庚辰(上午7-9点)觉得身体不太舒服,辛巳(上午9-11点)太医宣布朱高炽病危,当天傍晚,朱高炽去世。 由于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朱高炽身边只有皇后和几个心腹重臣。他身体不适以至于突然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广而告之。
朱高炽去世之后,皇后张氏考虑到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一时半会没法回到北京主持大局,当机立断,下令隐瞒朱高炽的死讯。 她第一时间派出心腹太监海寿,以及有胆有识的礼部官员况钟,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南京,迎接太子朱瞻基回京登基。 而后,她命令自己的幼子襄王朱瞻墡秘密监国,而朱高炽和朱瞻基最信任的老臣夏元吉辅佐襄王,主理京城事务。 最后,她下令全城戒严,静候朱瞻基归来。 也就是说,朱瞻基回到京城之前,朱高炽的死讯只在小范围内传播,知道的人并不多。 从后面朱瞻基和朱高煦的对峙来看,朱高煦安插在北京的探子级别并不高,基本上不太可能第一时间知道朱高炽已经去世这种机密事件。 即便探子觉察到京城的气氛不对,并想方设法打听到朱高炽已经去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他在全城戒严的情况下,想要悄无声息地离开北京,给朱高煦报信,也并不容易。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朱高煦得知朱高炽死讯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比朱瞻基更晚。 他不见得有充足的时间,去布置截杀朱瞻基的行动。
劣势2:人手不足 很多人想象的朱高煦派人截杀朱瞻基,是朱高煦派出几个或者十几个武功高强的蒙面杀手,埋伏在朱瞻基的必经之路上,和朱瞻基身边寥寥无几的侍卫搏杀,最后直取朱瞻基性命。 那么,派出区区一批杀手,能不能杀得了朱瞻基呢? 这就要看看朱瞻基回北京的阵势了。 明朝的太子,出行的阵势十分浩大,光是仪仗队,就有好几百人。 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的时候们虽然号称“轻车简从”,但礼仪规格可不低。礼部官员况钟,一路上跟在朱瞻基的辇车前,亲自服侍太子赶路。 而且,明实录记载,朱瞻基还带了一支轻骑兵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史书没有记载朱瞻基这支轻骑兵的人数,但光太子的仪仗队都有数百人,且明朝一支护卫的人数少说也有几千人,那么朱瞻基的这支轻骑兵,少说也要用千来计数。 几千人的轻骑兵和几百人的仪仗队护卫在朱瞻基的身边,可不是派几个杀手就截杀得了的。 朱高煦想要截杀朱瞻基,少说也要派出几千人,才能和他硬碰硬。 想要确保成功截杀,怕不是要几万人。
那么,朱高煦能拿出的,有多少人呢? 当时的朱高煦,还没正式造反,他能调遣的,大约只有自己身边的护卫。 明初,由于朱元璋过于宠爱和信赖自己的儿子们,藩王们手上大多有3支护卫,人数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 不过,朱高煦在朱棣在世的时候,夺嫡之心过于迫切,惹恼了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削了朱高煦的2支护卫,只给他留下了一支护卫在身边,人数大约在几千人左右。 这点可怜巴巴的护卫人数,和朱瞻基的轻骑兵正面碰上,实在是没有什么胜算。
劣势3:风险太大,收益太低 不过,朱高煦一直打算造反,在乐安这么多年,没少招兵买马,后来甚至有底气造反。 他若是咬咬牙,没准真能挤出个几万人来,前去截杀朱瞻基。 不过,这么做的收益,可就太小了。 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并不经过乐安。朱高煦要派出的人,需要经过很多府县,才能赶到朱瞻基回京的官道上。 而从后来朱高煦造反之后,响应的人里可以看出,朱高煦对这些府县,是没什么控制力的。 他若派出千人或万人的大部队离开乐安,沿途一定会受到这些府县的拦截。便是这些府县没有拦截这么多人的能力,也一定会上报朝廷。 等待朱高煦的,将是朝廷大军的镇压。 也就是说,朱高煦一旦出手,就相当于公开和朝廷对抗了。 搞这么大阵势,却只是为了截杀皇太子,不太值当。
当时,朱瞻基虽是皇太子,但他身边并没有什么紧要的人员。 明朝最重要的人物,除了朱瞻基这个太子之外,都在北京城,在张太后身边。 就算朱高煦孤注一掷,成功截杀朱瞻基,他也登不上皇位。 毕竟,对朝廷而言,赶紧把太子接回来登基,是头等大事。但若太子没了,也不是就没人可以继承皇位了。 北京的张太后,可以扶自己的其他嫡子登基,并以诛杀叛贼和为朱瞻基报仇的名义,派兵诛杀朱高煦。 朱高煦最终还是要面临和朝廷大军直接对抗的局面。 而他的精锐人马,已经派出去截杀朱瞻基,沿途都是敌人,也没个根据地,恐怕就算杀得了朱瞻基,也自身难保。 朱高煦与其这么大费周章,只为了截杀一个太子,还不如直接以他的封地乐安为根据地,正式造反呢。 截杀朱瞻基的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
写在最后 即便朱高煦半路截杀朱瞻基,有那么多劣势和不现实的地方,但朱高煦曾立下过赫赫战功,名声在外。 朱高炽和朱瞻基身边的人,都相当惧怕他,怕他真能鼓捣出一支军队来,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神兵天降,或者是担心他直接宣布造反,截断了朱瞻基回京的道路。 张皇后派人去南京迎接朱瞻基的时候,按照规定,应该有礼部的官员随行。 礼部的人都吓破了胆,不敢接这个任务。 唯有况钟挺身而出,豪迈地说“是固非我不可”,接下了这个任务。 而朱瞻基启程返京之前,他身边的人也很担心他们会半路遇到朱高煦的人,劝朱瞻基从长计议。 朱瞻基却坦坦荡荡地说:神器岂是人人都可以觊觎的呢? 他带上一支轻骑兵,一天也没耽误,堂而皇之地沿着官道回到了北京。 而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了,朱高煦并没有给朱瞻基造成半点障碍。 或许朱瞻基也看透了,朱高煦此时出手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由于阻碍太大,朱高煦截杀朱瞻基这件事,应该只是停留在计划和口嗨的阶段,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对此,明史的记载也非常有意思: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意思是,朱高煦想在半路埋伏军队,把朱瞻基半路截杀,但时间过于仓促,没能实现。 这个“不果”就很有意思,究竟指的是派了人,但是没能成功截杀朱瞻基,还是压根就没派人,只是停留在“谋”的阶段呢? 鉴于朱高煦如果真派人截杀朱瞻基,动静不可能小,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作战记录,就能来到朱瞻基的必经之路。 我认为,朱高煦的截杀行动,就没有真正付诸实践过。 他只是得到了朱高炽去世的消息,一拍脑袋,觉得有个半路截杀的机会,就和手下人商量了一番,确认可行性。 商量的结果,是此事的可行性几乎为0,于是他便不再惦记这件事了。 后来朱高煦造反失败,成为朱瞻基的阶下囚,这个没有实施的计划才又被朱瞻基翻出来,成为朱高煦的罪状之一。 你觉得是不是呢?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