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诞生了十余个大一统王朝。数百位居高临下、高居宝座的皇帝中,昏庸之君和高明圣主都不是很多,大都是平庸之辈。最了不起的就是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或者是参加开朝立代的皇帝,最为典型的是唐太宗)。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出身最卑微的开国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汉高祖刘邦。不过相对于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朱元璋,刘邦毕竟当过亭长,还是不错的。两人不仅出身相似,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将当年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扫荡一空,能够活下来的寥寥无几,那可不是祖坟冒青烟,简直是着大火了。不过刘邦却没有那么狠,他诛杀的一些功臣都是割据一方的异姓诸侯王,两人这样做都是为了巩固政权,让自己苦心打下的江山传送千万代。 如此看来刘邦对那些老哥们还是很仁慈的,但是在他死后,曾被他信任的托孤大臣却没有放过刘邦的子孙,也就是汉惠帝一系被屠戮一空。残酷的历史真相证明,刘邦杀的功臣太少了。那问题是,为何这些托孤大臣要这样做呢? 高祖十二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久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的时候,受伤重病不起。眼看高祖时日不多,陪护在塌前的吕后询问,如果陛下百年之后,相国萧何也随他而去,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刘邦说了四个人,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并且说“安刘氏者必勃也”,从这几人后来的表现来看,刘邦看人确实准,只是他没有料到,保卫安定刘氏江山的是周勃,屠杀自己嫡孙的也是这个人。

高祖驾崩后,汉惠帝继承大业,不过此人性格软弱,面对力量强大的开国功臣集团和同姓诸侯王,吕后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最终只能依靠自己的吕氏家族。不少吕氏子弟被委与重任。 汉惠帝在位七年后,也追随高祖而去,吕后先后立刘恭和常山王刘弘为帝。此时完全掌握朝中大权的吕后,并在陈平和周勃的支持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并开始打击刘氏子弟。 在吕后死前,刘邦的几个儿子只有刘肥和刘恒还活着,刘肥虽不是吕后所生,但是从小跟着她长大,加上刘肥也没有什么野心。而刘恒的母亲薄姬,也是不得宠的一位,这一点让吕后对她没有什么恨意,也没有波及到刘恒。 公元前180年,在刘邦去世15年后,吕后的人生终于走到尽头。而吕后的离去也会让超重的权势平衡被打破,当年九月,齐王刘襄获悉吕氏造反的消息,与周勃、陈平等人取得联系后,开始了“诛吕行动”。 陈平和周勃先是联合郦寄,骗出北军印绶,接收军权后,将吕禄铲除。随后又将相国吕产杀死,这两个人一个掌握军权,一个执掌朝中大权,核心人物没有了,吕氏家族的命运也只能由他们的对手决定了。 经过疯狂的杀戮,吕氏子弟被扫荡一空。不过从吕氏集团的后续发展来看,他们是没有造反的阴谋,如果真的有,那北军的军权怎可能轻易交出呢?这无非是铲除吕氏集团的一个借口而已。

虽然吕氏集团灭亡了,但是功臣们还觉得没有清除所有潜在的危险,他们认为少帝等惠帝子嗣带有吕氏的血脉,难保他们长大后会令吕氏集团死灰复燃,迁怒于这些诛杀吕氏的大臣。 所以他们将汉惠帝剩下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对外宣传这几个儿子都不是刘氏后人,而是吕氏子弟。可怜刘邦的这几个嫡孙,因为一次政变死于非命,还让惠帝落下无法生育的结论。 其实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历史上的惠帝真的没有生育能力,给他弄几个假儿子继承大业,也不至于搞六个吧。 吕氏势力被诛灭后,少帝也被杀,朝内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经过商议,最终选择宽厚仁慈名声很好的代王刘恒,其实他们也是认为刘恒比较好控制。

其实对于这个好消息,刘恒最初还是很抵触的,为以防万一,向长安行进途中他一直小心翼翼,害怕遭遇不测,好在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他安全抵达长安,并在渭桥受到朝中大臣们的迎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恒登基称帝前,他的王后和四个嫡子都意外去世,史书中对此记载的非常简单,也很模糊。不过通过代王后来自吕氏家族就好理解了,这肯定是功臣们做的好事。 如果刘邦知道在他离世15年后的这场劫难,他肯定后悔当年对这些功臣实在是心慈手软。而明太祖朱元璋或许正是吸取这个教训,才有了明初将朝中或者说是全国的文武官僚赶尽杀绝的四大案。 不过功臣们的此举也引领中华大地进入一个新的盛世“文景之治”,这或许是他们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