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拊掌”,可能很多人会一脸茫然。但若提起“拍掌大笑”,想必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这“拊掌”,其实便是我们常说的拍掌,只不过它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拊掌”一词的正确读音是“fǔ zhǎng”,与“抚掌”相通,意为拍手,多表示高兴、赞叹或欢迎。在中国古代,这一动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表达,它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老的庙堂之上,或是江湖之间,一声高谈阔论之后,众人情不自禁地“拊掌”称赞,那场面是何等的热烈与激昂。这“拊掌”,便是对精彩言论或高尚行为的最高赞赏。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拊掌”这一动作屡见不鲜。

比如我们熟知的屈原,在《离骚》中或许也曾“拊掌”自叹,抒发那壮志难酬的豪情。而项羽在破釜沉舟之际,是否也曾“拊掌”立志,誓要荡平秦川,一统天下?

再来说说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记得鲁肃与吕蒙的故事吗?

吕蒙本是东吴的一员猛将,但起初文化水平不高。在鲁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发奋读书,学识大增。

当鲁肃再次见到吕蒙时,听闻其高论,大为惊讶,情不自禁地越过席位,走到吕蒙身边,“拊其背”称赞道:“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这里的“拊其背”,便是鲁肃对吕蒙才学大进的由衷赞叹与鼓励。

不仅如此,“拊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频频出现。诗仙李白笔下,或许就有那“拊掌”欢笑的场景,展现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诗圣杜甫在激愤之余,是否也曾“拊掌”叹世,抒发对时局的关切与忧虑?

时光荏苒,到了近现代,“拊掌”这一动作依然不失其魅力。

“五四”前夜,李大钊先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为民众呐喊,为新思想欢呼。当他看到庶民即将迎来的胜利曙光时,是否也会情不自禁地“拊掌”欢呼,为这新时代的到来而振奋?

在当今社会,“拊掌”依然是我们表达赞赏、欢迎或高兴的方式之一。

无论是在会议上的精彩发言后,还是在朋友聚会中的欢声笑语中,“拊掌”都是我们情感的自然流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