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二者有何分别?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知道 提到“寺庙”,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通常四连在一起说,但其实“寺”和“庙”是完全不一样的场合,在热播的《庆余年》中,主人公范闲被安排去了“鸿胪寺”,里面全是当时的外交人物,那么问题是,“寺”里不是应该住着和尚吗?

别急,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弄清楚,什么是“寺”,什么又是“庙”? 中国的寺,最初是指官舍。许慎《说文解字》:“寺,官舍也。”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等。其中,“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时期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制。其中,九卿中有“鸿胪卿”,其官署就叫“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那么,“寺”是怎么和佛教联系在一起的呢?这要从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说起。 据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号之为佛。于是派人前往西方寻求佛像佛经。使者历经艰辛,在大月氏国开始搜集佛像和抄写佛经,同时认识了天竺高僧法兰和摄摩腾,便邀他们到东土传法。永平九年(公元65年),他们一行回到洛阳。汉明帝大喜,亲自接见这两位异域高僧,安排他们在鸿胪寺住下。

但鸿胪寺毕竟是官衙,两位异域高僧活动不便,于是第二年就在洛阳雍门外按古天竺建筑模式兴工建造了一座僧院。完工后,明帝给予了很高的待遇——寺,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单位,是王朝中央的直属机构。又因二高僧来时经书由白马驮来,故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等到后来,佛教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宗教传播开来,大量的佛教寺院才开始得以兴建。因此,“寺”是佛教正式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了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

至于“庙”,原来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说文解字》中说:“庙者,尊先祖儿也。”是供奉祖先画像排位的地方,比如祖庙、太庙。后来,人们又把有特殊影响力和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也立庙奉祀,这样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文庙、关庙、岳飞庙,再之后,人们也把一写想象中的山花人物加进去,于是又有了女娲庙、龙王庙、城隍庙、山神庙等等,所以说,“庙”主要是供奉祖先、亡人、鬼神的地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寺和庙无论在意义上还是用途上,都是不一样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寺”是一个文化思想传播的机构,“庙”是供奉人的偶像或想象中鬼神的地。人们在寺中所求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庙中祭祀,是对有功之人的缅怀,或是对敬畏之物的祈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分得清楚,毕竟,将两者混为一谈怎么说也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