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消息!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能“清零”癌细胞的通用疫苗,甚至不需要知道它自己要攻击的是哪一种,动物实验效果还好得惊人!
是的,你没有看错。7月18日,权威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们,用一种全新的mRNA疫苗,在小鼠身上实现了对多种顽固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治愈后的小鼠获得了对癌症的终身免疫Buff。
这项技术最颠覆我们三观的地方在于——它完全颠覆了过去几十年的癌症疫苗研发逻辑。
这,会是我们苦苦追寻的,那束终结癌症阴霾的曙光吗?
◆ 01 困局:免疫疗法很偏科,只爱热不爱冷
在聊这项新突破前,我们得先了解我们现在的困境。
近年来,癌症治疗的第四驾马车——免疫疗法,特别是PD-1/PD-L1抑制剂,已经成为了无数患者的希望。它的原理很简单:癌细胞非常狡猾,会给自己贴上“自己人”的标签(PD-L1),以此踩下免疫T细胞的“刹车”(PD-1),让免疫系统视而不见。而免疫抑制剂,就是那个帮你松开刹车、让T细胞重新变成“杀手”的神器。
但它有个致命缺陷:太“偏科”了。
它只对那些突变多、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热肿瘤”效果好。对于大量突变少、伪装得天衣无缝的“冷肿瘤”,免疫系统就算被松开刹车,也根本找不到敌人。
这就像给一个超级士兵下达了攻击命令,但他却是个“脸盲”,看不清敌人的脸。再强的战斗力,也只能原地罚站。
如何把“冷肿瘤”变成“热肿瘤”,让免疫系统“看见”敌人,是全世界科学家头疼的难题。
◆ 02 破局:不瞄准敌人,而是直接拉响全城警报!
佛罗里达大学Elias Sayour博士的团队,想出了一个堪称天马行空的办法。
过去的思路,无论是定制疫苗还是广谱疫苗,都是在想办法精确瞄准癌细胞上的某个靶点。
而Sayour团队开发的全新mRNA疫苗,包裹的不是任何癌细胞的特征信息,而是一种“肿瘤非特异性”的RNA。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冲进肿瘤微环境里,模拟病毒入侵,拉响全域警报,激活所有免疫细胞!
这个全域警报,就是我们身体里最强的危险信号之一——I型干扰素(Type-I Interferon)。
◆ 03 神操作:两步连招,唤醒沉睡的免疫细胞
这个看似简单的“拉警报”动作,却引发了一系列精妙绝伦的连锁反应,堪称神来之笔。
第一步:警报响起,敌军暴露(敏化肿瘤)
强烈的I型干扰素反应,瞬间改变了肿瘤的“生态”。它像一个信号弹,吸引了大量免疫细胞前来围观,并强制那些“冷肿瘤”细胞暴露出了更多的“接头”(比如PD-L1)。这时,原本找不到目标的PD-1药物,突然发现眼前遍地都是靶子!
第二步:围剿开始,顺藤摸瓜(抗原表位扩散)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第一波被警报引来的、略显混乱的攻击中,一些癌细胞被杀死了。
它们死亡时,会释放出自己体内真正独特的、个性化的癌症抗原。这些,才是癌细胞真正的“身份证”!
此时,已经“杀红了眼”的免疫细胞们,立刻就“捡”到了这些身份证。它们马上学会了识别这些真正的敌人,并迅速扩增,发动了一场针对性极强、规模宏大的“精确围剿”!
这就是“抗原表位扩散”的魔力——用一场非特异性的“骚乱”,换来一场自我学习、自我放大、精准致命的“特种战争”,产生强大的抗癌效果。
◆ 04 效果炸裂:小鼠肿瘤原地蒸发,还终身免疫
理论说完了,我们看战果。
强强联手:在对PD-1药物完全“免疫”的黑色素瘤小鼠身上,一旦联合使用了这款新疫苗,肿瘤便迅速缩小。1+1>100的效果,实锤了!
单打独斗也封神:更惊人的是,在皮肤癌、骨癌和脑癌模型中,这款疫苗甚至不需要任何“帮手”,单凭一己之力,就完全清除了肿瘤!
终身守护:那些被治愈的小鼠,当研究者再次给它们注射同类癌细胞时,它们的免疫系统立刻识别并清除了这些“入侵者”,癌症根本长不起来!
这意味着,这款疫苗不仅能治疗,还能“教会”身体永远记住敌人的模样,形成长期保护。
◆ 05 我们离“终结癌症”还有多远?
毫无疑问,这可能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它开创了癌症疫苗的“第三条道路”,即“通用型免疫激活”。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不需要再为每个病人花费数月时间去定制昂贵的个性化疫苗。一款现货型(Off-the-shelf)的疫苗,就有可能唤醒任何一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去对抗他/她自己独特的癌症。
当然,我们必须保持理性。目前这还只是动物实验的成功,距离真正应用于人类,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无论如何,一扇全新的大门已经打开。门后的曙光,值得我们所有人期待。

参考文献:
Qdaisat, S., Wummer, B., Stover, B.D. et al. Sensitization of tumours to immunotherapy by boosting early type-I interferon responses enables epitope spreading. Nat. Biomed. Eng.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5-01380-1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