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对已故的人追封谥号,用短短几个字简明扼要的点出他的亮点。比如说北宋名臣,民间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包拯包大人,他的谥号是孝肃,表示包拯忠君孝悌、刚正不阿。再有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也是后世文人的楷模武侯诸葛亮,他的谥号是忠武二字,忠当然是代表忠心,武则代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军功。当然,这只是文臣的谥号,皇帝也有谥号,武将也有,职位分工不同,死后追封的谥号也不同,本文只谈文臣的谥号。

文臣的谥号字数很短,部分文臣由于历史功绩类似,死后的谥号也可能相同,这就导致了多人共用一个谥号的现象,比如说唐朝的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四人就共用文贞这个谥号。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谥号也有高低,具体怎么分就不谈了,咱们只聊文臣最高荣誉的谥号。这个谥号是所有文臣都梦寐以求,司马光称之“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个谥号就是文正二字。文正这个谥号是不能轻易给人的,就拿明朝来说,纵观大明二百来年,获此殊荣的仅四位,其中方孝孺还是朱棣舔着脸给的,人家不受。

文正这个谥号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归根到底就在于文正这两个字,意思其实很简单,却代表着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文代表个人才华上的造诣登峰造极,即才能突出。有才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不难。难的后面这个正字,正代表道德品行的高洁,这是文人追求的极致,而且想要得到世人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认可是很难的,毕竟人无完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总能被后世挑出些毛病来。

光这么说可能有些单薄,说两个获得文正谥号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范仲淹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他生前既能为朝廷主持庆历新政、富国强兵,被贬后又能驻守西北,作为一个文人整天跟西北的风沙打交道,西夏高层颇为忌惮范仲淹步步为营的戍边策略,更重要的是范仲淹的品行几乎无人不服,不管是政敌还是朋友,即便对范仲淹恨之入骨,也不得不佩服范文正公的气节和品行。

另一位说出来也是如雷贯耳,他便是晚清重臣曾文正公曾国藩。曾国藩的时代离咱们相对近一些,曾文正公的名号也相对响亮一些,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不恋权,说明此人不仅才能出众,为人处世也很有原则,德才兼备,担得起文正这个谥号。获此殊荣的还有一些,像元朝的耶律楚才,清朝的杜受田等等,然而文正公有范仲淹和曾国藩领衔,让文正这个谥号更加光彩夺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