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柳岩谈到自己的父亲时说,她父亲生病去世前几个月,在接受女儿照顾时;
曾向女儿表达自己的愧疚,表示自己没有付出过什么,不配得到女儿的照顾。
然而,父亲的这番“我不配”,却让柳岩更加愧疚和心疼。
甚至在父亲去世后的岁月里,成了柳岩的心病,一想起就隐隐作痛。
对此,网友的评论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
有人说,这是父亲是在表达心声,是爱的肺腑之言。
但也有人说,有些父母最擅长用各种PUA手段拿捏和控制儿女,让孩子愧疚。
有意思的是,明明同样一件事,却因为视角不同,感受和结论天差地别。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受到世界的糟糕和他人的恶意?
这个视角是否更接近现实呢?
世界很糟,别人很坏?
很大程度上,“别人很坏,世界很糟”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体验。
比如说,有人有着无法原谅的糟糕父母。
中年离异女性小安,在情感的荒芜、物质的匮乏中长大。
母亲极度暴躁、严重忽略她,父亲又重男轻女、经常搜刮她。
成年后,父亲对自己唯一表达关心的方式,就是不咸不淡的打个电话,扯几句毫不搭边的话,然后匆匆挂掉。
她觉得,他从不关心她的实际困境和孤独无依,只是想用一通电话维持微弱的联系,以确认这个女儿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还能触碰到。
每次接完电话,就更看清了亲情的虚伪,心里的怨恨也就更加强烈了。
最终她打算中年断亲,独自走向孤独的未来。
不仅如此,她生命里的各种关系也波折重重。
她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男性,都像父亲一样凉薄可憎,从来不珍视她,所有靠近都别有目的。
她在工作中,也经常体验到上司的不公,经常偏袒那些能力不如她的人。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难以和周围的人、事、物建立深入的关系,总有种淡淡的疏离与“死寂感”围绕着。
有人说,将一个善良赤诚、真诚去爱的姑娘,变成一个只相信钱的女人,是最令人遗憾的事。
正如40岁的小陆。在两性关系中,她总是死心踏地对别人好。
但如今,她再也不向往爱情和婚姻了,只想一心搞钱。
很多年前,正当她与相恋几年的男友谈婚论嫁时,男友看中了一个家境更好的女生,与她断崖式分手,迅速和那个女生踏入婚姻了。
她也非常真诚地爱过高中的初恋男友。
谈到初恋,她眼中泛着泪光,觉得那是人生中宝贵的被爱记忆,值得一辈子珍藏。
后来初恋离婚了,她又抱着一颗真心想重新联系,想看看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但后来才知道,初恋重新联系她,是因为欠了一屁股债,支支吾吾地卖惨、想问她借钱。
生命里唯一美好的回忆也以丑陋的面目告终。
此外,还有更多人不再相信有可靠又真心的亲戚朋友。
就像一位80多岁、阅尽人性的老太太接受采访时说:“朋友?”
“假!”
这或许是很多人的心声。
有人说,将一段友谊连根拔起的方式,就是借钱。
也有人说,人到中年没有真正的朋友,“恨人有,笑人无”才是关系实质。
就像自己遇到困境时,对方表面安慰,实际上夹枪带棒地贬低自己;
当有好消息分享时,并不能得到真心的祝福,反而得到若有似无的嫉妒和嘲讽。
也有人曾掏心掏肺对待过朋友,但一旦自己处境不好的时候,别人就渐渐冷淡了。
于是最终得出结论:永恒不变的只有价值和利益的交换。
就这样,很多人无法从他人身上得到好的体验,总在碰触阴影、积累失望。
这个世界的糟糕,就像聚光灯一样投射到眼前,也遮盖了体验美好的可能性。
在别人的“坏”背后,
藏着受了委屈的自己
可是,别人的坏是别人的。
即便我们变得再好,也无法改变别人的坏。
这个世界的阴影,就这么客观存在着。
但是,善良被辜负,真心被错待,不是你的错。
只是当我们被恶意的侵袭后,可以把“别人的坏”,当做探索、疗愈自我的镜子。
——去借此看看,是什么让我们更容易被伤害。
然后,你就会发现,当你更容易体验到人性阴暗的一面,是因为那些阴影里藏着受了委屈的自己。
别人的“坏”背后,是那个未被满足的自己。
小安经常经历对人性的失望:同事和朋友往往都是刻薄、窥探的,遇到的男性都是自私的渣男。
其实,我们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源自于我们的内部客体关系。
养育者的错误对待,会在心里内化,形成“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和关系。
成年后,即便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但内在父母的苛刻和冷漠,依然会变成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
一旦与发界发生连接,所调用的都是相同的内在客体关系模板——
感受到的,都是外界的忽略、残酷和冷漠,而自己一直是那个被错误对待的小孩。
同时,别人的”坏“背后,是那个未被接纳的自己。
小陆回忆起“始乱终弃”的前男友,心里仍然意难平。
她说,她很努力维持这段关系,明明知道男友是势利的:
在结婚前,他父母告知只愿意娶本地人,她还倾尽全力在当地买了房。
需要垫起脚尖够到的关系,她会非常努力,不惜将自己拉到崩断。
她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人:我可以被入侵,可以不断退让,可以不被珍惜。
而这背后,是因为自己早年就有大量被入侵的经历。
她需要随时关注情绪失控的母亲,才能让自己在养育环境中生存下去,也便形成了假性自体:关注别人,迎合别人,体谅别人。
无止境的乖和顺从,才能换回母亲的肯定;
无止境的退让和迎合,其实是渴望他人的接纳。
然而,边界感消失的人,便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只会吸引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激发人性的丑陋。
不仅如此,在别人的“坏”背后,是那个渴望依赖的自己。
曾经在某个成长团体遇到过一位非常敞开的女性。
她大胆地暴露自己的童年阴影,哭诉自己的悲伤,希望得到团体中人的安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过度的自我暴露令很多人感到不适,大家非但没有给她安慰,反而岔开话题,不愿回应,将她冷落在一旁。
后来,她说,她在生活中总是这样热烈地交朋友,表达情意,托付脆弱,然后被别人抛弃。
她对曾得到过的稀薄情意非常留恋,哪怕很多人已经删除她的微信,她还是留着舍不得删。
因为她生命里从来没有可依赖的人:只有生病早逝的母亲和家暴的父亲。
很多人对朋友,多少也存着类似的幻想——过度渴望得到情感依赖。
可是成年世界的关系,更相信规则和价值。
正如影帝黄渤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从前我没走红的时候,在片场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手段和勾心斗角。
后来我走红成名了,发现身边的都是好人,走到哪里都有人嘘寒问暖,到处都能看到亲切的笑脸。”
依赖,是婴儿与妈妈的关系。
但成人世界的关系,并不以相互依赖的方式存在。
换个视角,让美好发生
换个视角,让我们再看看另一些人。
有人有幸福的家庭,好的亲密关系,老公将她捧在手心,公婆待她像女儿。
有人无论怎么换工作,总能遇到友善的同事,有牢固的友谊,邻里之间也始终亲睦有加,相互帮衬,你来我往的友好相处。
遇到难处时,有人会遇到贵人,被拉出泥潭。
可见,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像它的阴暗一样真实。
但是,很多人要遇见这一面,却并不容易。
要重新认识世界,就需要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内在小孩是执拗、匮乏、片面的。
但是,成年人完全有能力给自己曾经缺少的一切,重新养育和满足自己。
小安慢慢有了很好的体验。
她开始成长,像养育女儿一样养育自己,从小的物质匮乏,成年后她都给自己补上了;
不仅如此,她还做自己的父亲:严格规划自己、指引自己提高。
她开始觉得自己不缺了,也就愿意接近父母,主动释放善意。
有一次,她和父母一起坐游船。
看到沧海变桑田的景区,70多岁的父亲眼里放着光芒,回忆着这里原来是个农田,他从十一岁就在那里种番薯,放牛……
她看到了父亲悲苦的一生,也顿时看到了他的焦虑,无助和悲凉。
她开始明白他对她的苛刻背后的无奈和匮乏。一瞬间,两个生命真正相遇了。
只有此时,她才看见自己的“现实父母”,而不再渴望对方满足自己,不再努力想证明自己被错待了。
“内在小孩”成长后,也开始用成年人视角看世界,懂得这世界的多元和复杂,而不仅仅是“好”和“坏”那么简单。
同时,只有先正确的对待自己,世界才能好好对待你。
小陆曾经和她的心理咨询师在咖啡馆约过一次视频咨询。
这是一个非常嘈杂的环境,随时会暴露隐私。
她对自身的状态无知无觉,这源于经常被入侵的生存环境。
这就是她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写照——不懂保护自己,将自己放在卑微又危险的位置上,暴露于他人的伤害里。
咨询师像一个合格的养育者,敏锐察觉了这一点,用中断保护了她,并事后与她讨论。
我们都是这样的孩子:只有被正确地对待过,才能知道该怎么正确对待自己。
只有获得修正性的好的、被保护的体验,你才能建立牢固的内在城堡。
在这个遍布伤害的世界,你也因此而穿上了铠甲。
此外,要让自己拥有自成系统的内在,放下对外界的过度需要。
中岛美嘉说: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了深渊。
如果没有那个人,那我就成为那个人。
只有本自具足的人,才能吸引美好和正性的东西。
只有自身完整、努力走到更高的地方,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善意。
所以,在你感受不到人性美好时,当他人将阴影都投进你的世界时,请于黑暗中提高自己的价值,慢慢成为一个可以与美好正面交锋的人。
这才是这个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需要积累些勇气,需要学会主动倾诉、寻求帮助,需要不断寻找、探索些好的方法。
张德芬空间《3天勇敢做自己》体验营,为你而来。
*本文由南小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