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有作为的人不计其数,翻阅史书,书写着伟大功绩的人物,不只是那些坐拥高位的人,哪怕这些人具有天然的优势——数不尽的金银钱财,人人听命的权势,虽说这些都是在为官道路上的助力推手,但小人物其实亦有大作为。 在明朝时期就有这样的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救济那些在饿死边缘的民众们,也因为这一举动养活了中国3亿人口之多。 这个人就是陈振龙,有明朝“袁隆平”的美称,但一根藤为何能养活三亿人口之多,陈振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陈振龙出身于明朝时期,福建的一个小乡村。他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贫苦的命运,一朝高中,后代不愁。想象是美好的,陈振龙虽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却不意味着自己是块读书的料。 努力了好多年,科举成名还是与陈振龙失之交臂,一路长到中年,依旧是毫无作为。陈振龙想开了,他开始从商,借助所在地福建的沿海优势,陈振龙跟着一大批的人,开始了海上之路,飘着飘着到了吕宋岛。

陈振龙航海吕宋岛 吕宋岛也就是如今的菲律宾,在明朝时期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虽然吕宋岛上的人民,在殖民者的压迫下不见得过得有多快活,但也有自己的生活妙招。 陈振龙也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可以“救命”的东西,当然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他看上的这个东西,居然会一直影响到明朝子民的命运,并且直到后世,依旧意义深远。

陈振龙发现的这个稀奇玩意就是朱薯,也就是如今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的红薯,放在明朝那个年代,民众根本都还没见过这个朱薯,更别说能吃上了。 朱薯有极大的种植优势,因为其对种植环境要求没那么高,完全可以“贱养”,并且朱薯饱腹感极强,能吃上一个,可抵上半天。陈振龙无比动心,虽然他是一名商人,但他也始终忘不了自己深爱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

明朝的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不理朝纲,放任民间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天灾战乱不断冲击着本就风雨飘扬的大明王朝,这使得各个地方的人民无法忍受这疾苦的世界,纷纷举竿叛乱,一时间明朝乱成一锅粥。以至于百姓造反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灾荒。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陈振龙自己来自贫穷之地,深知粮食对人民的重要性,所以陈振龙想将这朱薯藤偷偷带回去,让饥饿的民众能有点喘息的机会,可是如何悄无声息成功将带走这救命的朱薯,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陈振龙偷渡朱薯 吕宋岛的朱薯是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因为种子的稀有以及对粮食的保护,西班牙严格禁止任何人将朱薯带出吕宋岛,一经发现,小命都有可能不保,所以没人敢擅自乱来,更不敢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陈振龙决定先在吕宋岛住下来,一是学习朱薯的种植技术,二是寻找偷渡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这个机会来了,陈振龙发现薯藤的模样,和一般的麻绳极为相似,放在一起完全可以掩人耳目,陈振龙便将薯藤缠在麻绳上,放进竹筒中再挂在船上,随自己乘船而归。 陈振龙最终冒死将薯藤,从吕宋岛带回了家乡,等陈振龙到之时,家乡又不知死掉多少人,他赶紧开始朱薯的种植之路。 经过一年的努力,朱薯终于种植了出来,和在吕宋岛吃得一模一样,很明显他成功了。

朱薯推广 第二年来临,陈振龙大力推广自己的朱薯种植技术,并且为了带动全民种植, 陈振龙让自己的儿子上书金学曾,也就是当时明朝万历年间的福建巡抚。金学曾知道后非常高兴,十分支持陈振龙,将朱薯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国。 随着明朝时期朱薯的广泛种植,家家户户的饥饿情况得到了非常好的改善,陈振龙死后,其子孙亦在朱薯的推广上很卖力。 根据历史记载,朱薯当时养活了中国至少3亿人口,陈振龙也因此被冠以“朱薯之父”的美称,让后世铭记。

直到如今,阅读到这段历史,依旧还会感叹陈振龙,冒死从吕宋岛带回中国的行为,确实值得人们尊敬,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却怀揣着济世救民的大爱之心,陈振龙是位可敬的“英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