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两次修订作品,却越改越差,网友:都是为了想千古留名闹的 金庸自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始至1972年《鹿鼎记》完稿终,共计创作15部小说。这些小说最初都是在报纸上连载发表的。 金庸封笔后于1973年开始对原连载于报纸上的所有小说进行修订,1980年完成修订后交由台北远景出版社正式发行出版。 之后,各家出版社经正式授权出版的《金庸作品集》虽然繁简字体、外观、版式、序跋等会有不同,但文本内容一致。众多研究者对金庸小说的研究,除研究金庸小说的版本外,一般都是据此研究的。 为区别修订前后的金庸小说,将最初在报纸上直接刊载的版本称为“刊本”,而将修订后出版发行的版本称为“修订本”。

那么,金庸何以要对当初已大获成功的“刊本”进行修订?金庸在60年代接受采访时说: “至于小说,我并不以为我写得很成功,很多时拖拖拉拉的,拖得太长了。不必要的东西太多了,从来没有修饰过。本来,即使是最粗糙的艺术品吧,完成之后,也要修饰的,我这样每天写一段,从不修饰,这其实很不应该。就是一个工匠,造成一件手工艺品,出卖的时候,也要好好修改一番。将来有机会,真要大大地删改一下,再重新出版才是。” 金庸的多数小说都是在一天里既写小说又写社评的状态下完成的,而且有时一天里还要同时写两部小说,每天紧张的写作时间、整个作品刊载的漫长而拖沓过程以及为吸引读者而产生的某些功利性考虑,必然使“刊本”存在问题。对于他连载于报纸上的小说中所存在的问题,从金庸上述的回答里可见,他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也许一般的读者可以满意于“刊本”,但具有严谨的写作态度和更高写作追求的金庸自己却不能满意于此。 所以,在写完《鹿鼎记》而自觉无法再创新于是封笔之后,即进入长达近十年的潜心修订期。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加深、思想观念的改变、时间的充裕与精力的集中等因素汇聚在一起,使金庸精雕细琢的“修订本”的质量大为提高。 金庸对其小说的修订并不止于这一次。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即在“修订版”出版发行20年后,金庸再次修订了他的小说。为与第一次修订的版本相区别,金庸将这次修订的版本称为“新修本”。

金庸的两次修订,都曾在当时激起非常激烈的争论,但结果并不相同。 对于第一次修订,“因为金庸重新剪裁、增删了备受报刊‘逐日登刊’限制而无法兼顾的许多情节、人物,加强其历史感,并适度地将后来更成熟、精到的观念借改版而呈现,无疑是成功的。” 而对于第二次修订,无论是一般金庸迷还是专家学者,接受者甚微。如有人认为:“求千秋万世名,亦是金庸的心魔。这是自己对自己的战争。他对自己的‘历史定位’越来越在乎。” 金庸对此的态度是,“人家给我的评价,跟我自己没有关系。人家评价高评价低……应该问批评家的。我的小说以前没有大的修改,现在要修改,跟进入文学史没有关系的。我的想法是,把以前小说里的错误进行改正,把留下的遗憾挽回。”

且不论对他的已经成为历史存在,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说,金庸是否可以一再进行修订,也不论金庸的一再修订是否能够让读者满意、接受,单以金庸的修订行为而论,两次修订的初衷,诚如金庸所言,或者是将小说初创时期存在的问题加以克服,或者是将修订后依然存在的问题加以克服,其目的是让小说能够更趋于完善,至少要让他自己满意。 金庸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够这样做的武侠小说作家,充分显示了金庸之于写作的严肃态度。

即使金庸的再次修订是为了“求千秋万世名”,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一直喜欢并接受他的作品,如他在2003年回答央视记者提出的“我在人间百年到底怎么样”的问题时所说: “我希望百年之后还能有人看金庸小说,不要让电脑什么把这个小说全部赶掉了。我想只要世界上还有小说,大概中国人还会看金庸小说。我希望再过50年、60年还有人来看,我就觉得很满意了。……如果两百年之后还有人来看金庸小说,还有人来讨论,我想有一两百年的价值”,也丝毫不显动机的龌龊。

因为创新的自律,金庸无法再写,因而不能继续通过写出作品来实现自我,但是借由修订,力求无愧无憾,力求达到至少他自己所认可的尽善尽美而能传之后世,无疑是金庸以另一种方式对自我的最大限度地实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