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分类及优先级排序,从而帮助产品经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把握先机。通过引用经典理论和实践原则,我们将揭示如何超越表面,深挖用户真实需求,以及如何科学地管理需求池,优化产品规划和迭代策略。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是产品经理必备的专业技能。

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容易沦为“工具人”,只是机械地将客户的需求以直接的方式转化为原型或prd,容易忽略客户的真实诉求以及产品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产品臃肿异常、尾大不掉。

如何在产品规划路线内做好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一、需求分析的原则

产品经理作为需求方与开发人员的桥梁,需要通过分析将需求全面、准确地传达给项目组以实现需求。

原则1: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产品需求的三重境界:

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境界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好的产品经理需要达到需求分析的第三重境界,即超越表面,洞察本质,从根本上解决客户痛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需求时能够抽丝剥茧,不断探寻用户痛点。有时候,用户表达的需求可能并不是其最本质的需求;有时候,用户表达的需求与我们理解的用户的需求可能不一致;更有甚者,用户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无法描述。

因此需要我们多问为什么,厘清使用场景。没有场景的单一的需求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么毫无意义,要么一触即塌。在需求分析时,要不偏不倚,客观呈现。

原则2:最小化可行性

我们在敏捷管理中经常看到这个词。

在洞悉用户需求之后,需要为需求设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最小化可行性不是对需求的阉割,而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核心诉求。

一方面,对于需求方和我们自己来说,都是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最小化可行性隐藏了更大的可扩展空间和容错空间,对于建设更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行性。

原则3: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系统设计有其核心流程和业务范围,需求一定要在产品规划范围内。切忌胡乱堆砌,偏离本质。

二、如何进行需求分类

需求分类的标准和维度不一而定,常见的需求分类有:

1. 按功能性划分

功能性需求:产品或服务必须执行的具体功能和操作,描述了系统可以做什么。例如,一个财务管理软件需要支持用户进行凭证、出纳账录入、报表查询等功能。

非功能性需求: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方面,描述了系统如何运作。

2. 按需求来源划分

用户需求:用户希望通过产品或服务实现的目标和期望。如希望财务软件提供批量凭证导入的功能以减轻数据迁移工作量。

系统需求:为支持、满足用户需求及产品服务流程所必要的特定条件,如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等。

3. 按需求性质

新功能需求:提供新的业务流程或满足新的使用场景的需求,在原产品或服务上的功能新增。

优化类需求:为提升用户体验或提高产品性能而对现有功能的改善和优化,不涉及新功能的建设。

bug类需求:与bug修复相关的需求,解决现有功能中的问题或缺陷,以保证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并满足用户期望。

三、如何进行优先级划分

需求进入需求池后,产品经理需对需求进行优先级划分,便于安排迭代计划。

需求优先级划分的方式较多,常见的方式包括:

1. 四象限法

四象限法通过【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

重要且紧急:客户的核心需求或项目的主要流程,需要立即分配资源进行处理。

重要但不紧急:重要需求或项目的重要功能/流程,但不影响主流程,不需要立即完成。需进行持续关注并安排时间处理。

不重要但紧急:对项目整体成功影响不大,需要快速完成以便专注于更重要的需求。

不重要且不紧急:不关键也不紧急,需考虑是否有必要实现这些需求,或直接忽略。

2.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由日本学者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在1984年提出的,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对需求进行分类的工具。

必须需求(基本需求):用户认为产品或服务必须具备的基本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用户会感到非常不满,但即使提供了这些特性,用户的满意度也不会有显著提升。如空调的正常运转。

期望需求(意愿需求):用户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的关系。如果得到满足,用户的满意度会提升;如果未满足,用户的不满也会增加。

兴奋需求(魅力需求):超出用户期望的特性,如果能够满足,会显著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但如果不满足,用户也不会感到不满。

无差异需求:用户对这些特性不感兴趣或不关心,无论满足与否,对用户的满意度影响不大。

反向需求:用户认为不需要或不希望的特性,如果提供,可能会降低用户的满意度。

优先级排序时,要重点关注和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避免反向需求;产品优化时,多关注用户的期望需求;努力寻找兴奋需求,创新产品服务。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的,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和需求。这个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从基础到高级依次排列。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呼吸等,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寻求安全感,包括身体安全、就业、资源、健康和财产安全等。

社交需求(Love/Belonging Needs):也称为归属和爱的需求,涉及对友谊、亲情、爱情以及社交归属感的追求。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包括自尊、自信、成就、尊重他人以及被他人尊重的需求。这涉及到个人地位、认可和评价。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位于金字塔顶端,指个人潜能的实现,包括追求个人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力发挥和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4. ROI投产比法

通过预期收益与成本的对比进行排序。

其中收益不仅包含经济效益,可能存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性等无法完全量化的因素。

产品经理要在原则内对需求进行分类和排序,付诸实施以实现产品价值。

本文由 @简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