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的热播带火了很多人,猛然发现,原来那款著名的杀时间游戏里面的好多人,居然都是这个时期的名将。 白起廉颇这些大家本来就很熟,自然不必多说,李信这么默默无闻的人,本来可能只是游戏里的一个角色,但通过《大秦赋》大家才知道,原来他这么厉害呀。 李信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突然出现在历史中,在秦灭六国最重要的灭楚之战中出现,之后有作为副将出征了两次,从此便在史书中什么的消失了。 说他神秘消失,是因为秦国这样一个高级将领,史书上基本上没什么记录,尤其是如果你知道李广是他的后人,再联系到司马迁是因为李陵才受的宫刑,但凡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手边有点李信的资料他一定会写的。
司马迁的《史记》现在被定义为正史,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纵观《史记》,其实里面司马迁的个人好恶情感因素非常重。 而作为李陵案的直接受害人,司马迁写李广就写的非常精彩,甚至还留下了李广难封这样的千古名言,而李广作为《史记》中明确写明的李信的后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只有寥寥几笔,只能说明李信的材料太史公能够看到的实在是太少了。 而作为史官的基本素养,肯定不能把好恶凌驾在史料之上,所以李信也就在历史记载中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 但从李信少量的记录中,我们依然能够推断出很多信息,尤其是秦始皇的用人手段和秦法到底严不严苛的问题。 既然说到李信里,昭烈君顺便多说一句,李世民也是李信的后代,这么牛的一个人,他的生平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01)秦王的制衡之术 秦国灭六国是经过长期准备的,在韩赵魏三晋之地被灭了之后,秦国有一个重要的抉择,那就是楚与齐,先灭哪一个,燕国已经被打倒辽东了,不足为虑。 《太平广记》引严尤的《三将论》,记载了一则未曾在《史记》中出现的史料:灭楚之前秦王曾询问齐与楚,先灭哪一个。 大将李信回答:“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于易。” 但这个答案最终被否定了,最终在《史记》里面留下的记录是直接在御前会议上,分别询问李信和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 年轻将领李信说需要二十万,王翦则非常笃定的说,非六十万不行,秦始皇综合利弊之后决定让李信领兵二十万,出兵灭楚。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提出二十万灭楚的是李信,所以这个统帅的人选就一定是李信,灭国之战都很谨慎,尤其是灭楚国这样的大国,战前肯定都有讨论。 而《史记》中特意记录了这件事,说明这件事很重要,秦王政的议题是,灭楚需要多少人,大家都来说一说,李信说了二十万,王翦说了六十万。 这里只是在讨论用兵数量,并没有决定让谁领兵,当时的人选至少有四个,王翦蒙恬王贲李信,其中蒙恬镇守九原没法脱身。 王翦作为老将,对用兵数量有异议,让他带兵不是不可以,就是有点强人所难,王贲其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奇袭楚国、平定韩乱、攻灭魏国,在当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将领了。
但最终嬴政却选择了李信,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不想让王翦家族做大,之前的灭国之战王翦家族已经出尽了风头。 军功的均衡也是作为君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然为了确保胜利,嬴政也不是只讲政治的,他给李信配了个老成持重的副手,蒙武。 这个蒙武,是曾经的秦国上将军蒙骜的儿子,蒙恬的父亲,与王翦年岁大体相仿,此时已经六十岁上下。这样搭配既能锻炼新人,又能确保胜利,秦始皇在用人方面可以说已经是做到了层次分明,注意梯队式培养。
(02)灭楚失败的责任 第一次灭楚秦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惨败,楚国在项燕的带领下,大败秦军,有人说是20万全军覆没这个有点夸张。 历史记载是楚军占占领秦军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国,按照这个推算,损失六七万是有的,全军覆没是不可能的。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后,反应也是很激烈: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首先是大怒,说明秦始皇很震惊,如此惨败,其次说了更严重的话,李信果辱秦军,这不但是失败的愤怒,更是对李信这个人的愤怒了。
那么李信打败,这里面到底是谁呢责任呢? 毫无疑问,行军打仗失败了,肯定是李信的责任,现在出土的史料包括对史书的分析,可以明确得出结论,李信失败主要是因为昌平君突然背叛,导致李信腹背受敌,李信回兵攻击自己的后方,这才被项燕杀了措手不及。 这个显然是具体原因,但战争本来突发因素就多,这才是考验将领的应变能力,如果全部都按照预先预计的那样打仗,那就无所谓名将跟普通将领的区别了。 所谓名将就是在条件极其不利或者有突发情况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出色的完成既定的目标,这才是一个名将的素质,显然这次失败李信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从对李信后来的处理来看,因为他后来又参加了灭燕灭齐的战斗,说明李信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这一点驳斥了许多人说的秦法严苛,战败要杀头的传闻。 也有人会说,这才战败主要是秦始皇的责任,所以他才没有处罚李信,理由是二十万是他拍板定的,副将是他选择,照这样的逻辑,任何战役任何将领都不可能得到升迁或者处罚,因为每一次发兵最终肯定都是秦王做最后的决定。 李信负责是毫无疑问的,但此后李信却毫发无伤,这只能说明,秦法严苛只能是某舟传闻,樊於期的叛逃,并不是单纯的打仗失败,秦国不杀失败的将领,那也是有良好传统的。
(03)李信去哪里了 李信去哪儿了? 史书上李信最后的出现是伐齐,此后就彻底消失了,事实上史书上没有记载,并不是坏事,因为能被记录的都是大事。 李信最后的结局,应该就是善终了,因为秦始皇从不杀将领功臣,王翦的王氏家族,蒙恬的蒙氏家族,秦始皇对他们都很优待,秦国也没有这样的传统。 蒙恬蒙毅最后死于非命,是因为宫廷政变,所支持的对象不一样,跟刘邦朱元璋那种有规模有计划的杀害开国功臣,完全是两个性质的事情。
而且李信最后在陇西安定繁衍,后代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人,李信像一道流星,划过了秦国的夜空,虽然短暂,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始皇用李信领兵,有克制王翦家族做大的意思,从王翦复起时的各种小心思,表明王翦的功劳真的是大到,自己都非常担心会步武安君的后尘了。
事实证明,王翦多虑了,始皇帝并没有对这些功臣们进行清洗,唯一让人可惜的就是,秦始皇有个坑爹的儿子,直接把老爹的江山给断送了。
关于秦朝速亡,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