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作为重要的知识传播介质,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求知需求,也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无人不晓,直到现在,还收录在小学课本的教材中。记得当时学习的时候,就被年仅七岁的司马光,于同伴生命危难之时所体现的成熟,沉稳与机智所折服。 我们从来不会去质疑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 然而有这么一个学者,毅然质疑当时的司马光根本砸不了缸,因为宋人烧不出大缸。言论一出,受到一些学者的反驳,原因为一个成语——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奸官来俊臣为了审问意图造反的周兴,诱使周兴想出了瓮中捉鳖这个酷刑,未想到却用到了自己身上。
事实证明,唐朝确实有瓮这种容器。但不同于缸,二者外形以及用途都有所不同,以此来反驳这个质疑,略显牵强。但是由此展开的历史讨论,也不断证明当时司马光砸的,确实应该是瓮。 对于这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术如此严谨的学者,我本人更是好奇。他就是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马未都,一个饱满的国学大师。 如今的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基本涉及了各个行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综艺,这个标签下,有了关于文学的分类,而且此类的节目越来越多。
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我,有自己的偏好。我喜欢高晓松的《晓说》,梁宏达的《老梁故事汇》,马未都的《观复嘟嘟》,在我看来,他们有着专业,严谨的知识储备。 一个脱口秀的节目,离不开栏目组的充分准备,但又不拘泥于准备好的知识罗列,作为主持人,需要在有限的主题内,客观地讲述事实,主观地评论事实。不插电的形式,要求主持人必须要足够大的知识储备。 在《国宝100》里,能感受到马未都在国学领域很深的造诣,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也有极具特色的独特见解与诠释。 阅尽人间万卷书,不如读懂马未都。
马未都,1955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母亲的祖辈是利津盐商,父亲靠捕鱼起家,家庭条件在当时还算是不错的。 年少的马未都,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对文学很感兴趣。25岁时开始了文艺之旅。 吾尝为一鱼,游弋于书海之中,妄自欲得道理三千万。 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遍文章《今夜月儿圆》,因卓越的文采,被当时的编辑所赏识,担任《青年文学》的编辑。 还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创了工作室,他还是当时的热播剧《编辑部的故事》系列的编辑者之一,上个世纪的马未都,已经在中国文学界崭露头角。
真正让大众知道马未都这个大师的是《百家讲坛》、《圆桌派》,以及喜马拉雅栏目的《国宝100》、《观复嘟嘟》等节目。节目里的马未都,俨然是一位资深的国学大师,收藏大师。 在那个遍地是漏儿的鬼市里,马未都竞淘得一件千亿大漏儿。北京的街头,从不缺少收藏大师,而别人都看打眼的珍品,却没能逃过马未都的眼睛。 对古玩的热爱,成就了这位收藏大师。 马未都似乎总能从每个小玩意儿里,看到它的历史价值与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兴趣使然,马未都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学习鉴别各朝代文物,因此,他在收藏界有了一定的地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的成功从不拘泥并满足于现状,已是大师的他,一有机会,仍然会跟志同道合的哪怕初次见面的人,就一个历史观点展开讨论与研究,讨论中的马未都,扔在学习,因为他坚信国学,历史永远有些无限的秘密,这才有了关于司马光砸缸的讨论。 “观复嘟嘟,等你来观”。这句话出自《观复嘟嘟》的宣传片的结尾处,宣传片的开头是一只体态雍容的猫。这只猫大有来头,他是马未都的宠物,朋友,更是观复博物馆的“猫馆长”。
不认识马未都的人,可能会想象马未都是这样一种形象:身着大马褂,手里提着鸟笼,笼中住着一两只名贵的鹦鹉,迈着悠闲自在的步伐,穿梭于各个老胡同,俨然一副晚清民国人物的形象。 其实马未都先生是个挺接地气,丝毫没有架子的人。博物馆的这位猫馆长,就是他当初收留的流浪小猫,现在已经成了博物馆十来年的馆长。录节目时,都不忘带上自己的“猫馆长”。 他就是这样一位极具爱心,善良无比的人。 每位喜欢萌宠的人都能在马未都这里得到一些共鸣。他不但喜欢和猫合影,还在节目中不断呼吁人们保护动物,表示“背负杀戮的收藏一文不值”。
作为公众人物,在传播学问的同时,还不忘传播正确价值观。 他在用自己的能力,影响力传达收藏与生命的共存,试问,这样一位可爱,善良的大师,谁能不敬佩呢? 这样一位文玩藏家兼国学大师,他的节目却意外显得亲民。 国学与收藏总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而这些底蕴却如此的枯燥乏味,对于门外汉是更甚了。
并不是每一位来听节目的观众都是国学爱好者,好多人都是通过马未都的节目接触并喜欢上国学与收藏的。他的节目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节目中的马未都对待知识严谨认真,对待观众却又那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语言与精炼的概括,经常让观众们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有甚者,成为了很多人的国学启蒙。 课上的他,特别关注并体谅听众的接受能力,他尽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舒缓听众的紧张,想尽办法调动听众的兴趣。
对于听众的提问,保持着比自己演讲时还高的专注度,并且丝毫不吝输出,在节目录制现场,经常听众的一个问题,马未都都能讲到忘记了时间,打乱了节目的流程。 在纯学术讨论中,能让初学者,甚至门外汉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到所要传达的内容,这是一个授业解惑老师最宝贵,最厉害的优点。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简单理解“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观复之意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看。寓意世间万物,只要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看,总能发现其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博物馆里的陈列,都是马未都收藏多年的好东西,每一件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艰辛,或偶然,每一件都值得说道。如今这些好东西正静静地躺在展厅里,等待着每位收藏爱好者的欣赏。
知识与文化,从来靠的是输出与讨论,请珍惜每个人的文化付出,也请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存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