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这个人,引进番薯使饥荒得到遏制,让耕地面积扩大 番薯是一种外来作物。这是一种相当高产的作物,而且含有很多营养。明朝的著名中医李时珍认为

番薯可以补虚、开胃、健脾。提起番薯传入中国的历程,绝不能忽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振龙。他是一个福建商人,在福建、菲律宾之间来往。

陈振龙等福建商人在菲律宾贩卖棉布、瓷器之类中国特有的商品。一次,陈振龙看见当地人种一种名叫番薯的作物。他发现这种作物非常耐旱,而且容易成活,就意识到番薯是一种非常好的粮食作物。如果能带回国,一定会造福百姓。

当时,菲律宾的吕宋岛由西班牙人控制,而西班牙人严禁别国人将番薯带出菲律宾。第一次,陈振龙将番薯藏在袋子里,西班牙人翻一下袋子就发现了。第二次,陈振龙将番薯藤藏入竹竿中,结果还是被西班牙人发现了。 第三次,陈振龙将番薯藤编入汲水绳中,终于将番薯带回国。至此,番薯在中华大地扎根。明朝时的生产力不高,因此亩产量不高。如果遇上荒年,就会出现很多饿死的百姓。一本古代书籍中写道“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可见遇上荒年,很多百姓靠番薯才存活下来。

陈振龙的后代一直坚持推广番薯,争取让各地都种上番薯。因为番薯在中国各地扎根,荒年时饿死的人少了很多。番薯增加了粮食产量,明朝时南方种两季稻。 据《补农书》记载“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也就是亩产577市斤。

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南方就开始大规模种植番薯。春季的番薯亩产量可以达到2000公斤,夏季的番薯亩产量可以达到1000公斤。两季合计就是3000公斤。原来种水稻、小麦,可以养活一个或几个人。种了番薯之后,就可以养活七个人甚至更多人。

番薯不挑土质,不挑地形,哪怕是肥力较低的红壤土,番薯也可以顺利生长。水稻、小麦只能在平原种植,而番薯可以在山地种植。变相增加了耕地面积。自番薯推广以来,中华大地上的人口,从明朝万历年间的1.97亿增加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3.13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