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平江县天岳街道大西村,志愿者在转移群众(无人机照片)供图/新华社
近日,湖南多地普降暴雨,平江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汛情,老城区接近三分之一被淹,新城区接近一半被淹。1日晚,平江县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多支救援力量连夜驰援平江开展抢险救援。
平江县对存在风险住户进行安全转移
在7月1日前,平江县已开始对存在风险的住户进行安全转移。
潇潇(化名)拍摄了店内工作人员蹚着淹到胸口的积水撤离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在平江县康乐村新村路开家纺店的潇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1日11点多,店门口的水位开始上涨,他们见状就开始将店里的货物搬到高处,以免被水淹没。“但我们没想到水位上涨这么快,大概一个小时,水就从脚踝漫到了胸口。当天下午3点,我们五个人就赶紧从店里撤离了。”
潇潇身高1.64米,撤离时路上的积水淹到了她的胸口,出于安全考虑,她和同事们就手拉手一起走。经过排水,2日下午,附近的积水基本都退了。“我有两家店铺,总共面积500多平方米,其中一家店去年刚装修,因为被水淹了,损失比较大。幸运的是我家没有被淹。”
1日,同样在康乐村,一名7个月大的婴儿被困在居民楼内,消防救援人员迅速跳入齐胸的积水中展开营救。顺利将婴儿送上橡皮艇后,消防员又折返屋内将屋内的孩子妈妈也安全救出。
2日,平江县临江小区一家五口因洪水被困,6岁男童发烧到39.5℃,家人焦虑万分。消防员接报后火速划船前往救援,男童得以就近送医。
多支救援力量连夜驰援
7月1日晚,平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告全县父老乡亲书称,6月18日8时至7月1日20时,平江站降雨量762.4毫米,该县遭遇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雨量最多的一次汛情,县防指已于7月1日21时30分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省、市派出的支援队伍已经来到平江或在来平的路上。
根据初步统计,平江全县共有34万人受灾,1日晚,部分区域出现了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
平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出动166支专业救援队伍、抗洪抢险人数15539人次、大型救援设备1695台(套),全力处置堤防险情,转移受淹区域的群众,逐步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此外,7月1日晚,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全勤指挥部“一部六组”连夜出动,并调派总队训练与保障支队、株洲支队、湘潭支队、衡阳支队共321人,携带冲锋舟、橡皮艇、排涝车、砂石打包机等装备赶赴现场进行增援。同时,一些民间救援力量也连夜驰援平江。
据央视新闻报道,自6月18日以来,平江县降雨量为当地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截至1日19时许,全县共计190座水库溢洪。在过去的48小时内,汨罗江平江站水位涨幅高达9.5米。平江县城两段堤防共计7000米出现洪水漫溢,短时强降雨后县城内涝,局地积水深达3米。平江多个乡镇受淹比较严重,多地出现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房屋垮塌、洪水漫溢等灾情。
指挥部倡议公众捐款捐物
昨日下午,平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关于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倡议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各中小企业,工商个体户,在外乡友和社会各界爱心组织、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踊跃捐款捐物,重建最美家园。除了资金外,需要的重点物资包括矿泉水、面包、方便面、八宝粥、米、油、蜡烛、消杀用品等。
平江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国兵告诉北青报记者,此次所有捐赠的款物,由平江县红十字会、平江县民政局统一接收,全部用于平江县受灾群众恢复家园,所有捐赠款物接收使用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李国兵介绍,平江县由于持续降雨多地被淹,受灾较重,主要受影响的是地下车库及地表一层的建筑,有部分道路、桥梁和房屋受损。2日开始,雨基本停了,水位也逐渐下降,目前地表上的积水基本退了,通往平江的主干道是畅通的,电力和通讯也在恢复中。
连线
平江县浯口镇持续开展紧急安全转移工作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1日,有网友在网上留言称,平江县浯口老街有居民被困,已经断水断电,急需救援。此外,还有网友因联系不上家人发出求助。
2日,浯口镇政府一名相关工作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平江县这一轮降雨已经持续了近两周,在防汛应急响应还是四级、三级的时候,镇里就已经对存在安全隐患区域的居民进行安全转移。到6月30日,当地天气短暂放晴,一些原本已经安全转移的群众又回到了家中。该负责人表示,根据汛情变动情况,他们已组织应急救援力量,优先转移危险地域的居民群众。“这些居民要么就近投亲靠友,要么转到我们安排的四个集中安置点,包括两个学校、一所卫生院以及我们政府机关,在这里有医生、热饭和热水,生活保障没问题。但因通讯中断,家属没联系上(家人),可能不知道。”
该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镇政府准备了发电机和两台卫星电话,他自己还有对讲机。“目前我们辖区26个村还有部分村庄联系不上,但我们每个村都有一名镇上的干部,同时我们也重新派出干部到各村摸排情况。”
该负责人介绍,浯口镇因为地理位置特殊,面临的是持续性的防汛压力。“这几天,在前期应转尽转的基础上,我们还在持续地开展紧急安全转移工作,有的人刚转移出来房子就倒了。我们镇上和各个村的干部全员在岗,基本上是24小时在岗,但我们也会注意有关干部的劳逸结合,累了就在桌上趴一下。”
本组文/本报记者戴幼卿实习生宗佳琪
统筹/蒋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