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好“三道防线” 四川现代水文监测体系已基本构建

(记者 许雨珂 摄影报道)当前,四川正处于“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防汛关键期。记者从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了解到,今年主汛期以来,四川省江河来水偏丰情况突出,其中渠江、涪江、大渡河各发生1次编号洪水,青衣江、岷江各发生2次编号洪水。

成都水文中心大邑水文站内

如何更好地打赢现代防汛战?准确的汛情监测预报是首要条件。近日,2024年度四川水文集中采访走进四川省水文中心、大邑水文站等地,深入了解近年来四川持续强化“三道防线”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的成果。

四川现代水文监测体系基本构建完成

成都水文中心大邑水文站在岷江支流斜江河上,是长江流域岷江一级支流斜江河上段国家基本水文站。在河道上方,架设的固定式雷达波测流仪正在实时测量河道流速。成都水文中心大邑水文站工作人员张伟告诉记者,这是水文基础能力提升后站上安装的新型设备。

“过去,我们多数是采用铅鱼搭载的旋桨式流速仪测流。”张伟表示,虽准确性高,但如果降雨量增多,河道上游的漂浮物容易导致仪器损坏。如今,大邑水文站依托于先进设施设备,水情信息可以实现每五分钟上传一次到达四川省水文中心,同步到达国家防总与四川省防指。

2022年,四川省正式实施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截至目前,省级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任务已全面完成,共新(改)建水文站点700余个,对63处测报中心巡测与应急监测设备全面提档升级,配置侧扫雷达、无人机测流系统、走航式ADCP等先进设施设备900余台(套)。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现代水文监测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全省70%基本水文站实现中高水、低枯水流量自动监测,100%水文(位)站、60%以上雨量站实现无线公网和北斗卫星双信道通信,水文实时监测信息5分钟到报率达95%。

固定式雷达波测流仪

加快构建“三道防线” 进一步提升水文监测能力

“三道防线”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三道防线”?面对暴雨洪涝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传统监测预报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防汛战的情报需要,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雨量站网以及水文站网组成的“三道防线”,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第一道防线是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组成,监测的是空中的云层,通过数据分析获取降雨强度和分布情况,实现关口前移,提前预测降雨趋势;第二道防线是雨量站网,通过对落地降雨进行实时监测,在洪水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的洪水作出预报,是提高预报精准度、预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第三道防线由水文站网组成,通过布设在流域河流干支流上的水文站网,实时监测江河、湖泊等水文要素变化,水文预报精度较高,具有“底线防守”的功能。

聚焦第一道防线,2023年以来,四川已先后建成5部水利测雨雷达,监测覆盖范围达2平方公里。“今年将重点加快构建水利测雨雷达系统,实现监测预报由‘落地雨’向‘云中雨’转变,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准度,为群众转移避险打好提前量。”四川省水文中心水情预报处工作人员表示。

2024年,四川省将进一步扩大水利测雨雷达试点范围,在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大渡河流域,组网建设3部测雨雷达。2025至2026年,根据四川省实际情况,规划建设30部水利测雨雷达,基本建成覆盖四川省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的水利测雨雷达“第一道防线”监测站网体系建设。

在第二、三道防线上,四川2024年将在全省新建85处雨量站、97处水位站,2025年在全省新建18处水文站,进一步完成站点提档升级工作,推进洪水预报调度与推演决策系统业务功能建设。

(四川新闻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