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常失街亭千古恨,威公守街亭未可知。公元228年,马谡立下军令状守街亭,结果丢失街亭,自己也被枭首示众。那么面对曹魏张郃的五万大军,蜀汉还有大将能守得住街亭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就是长史杨仪。下面根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姜维和魏延防守街亭搓搓有余,因姜维新归附蜀汉,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因此诸葛亮并没有考虑这两位防守干系重大的街亭,而是“熟读兵书”的马谡。马谡为诸葛亮参军,常常和诸葛亮的妙计不谋而合,甚得其器重。诸葛亮忽略了参谋和军中主帅是有很大区别的,参谋只管出谋划策就行了,而主帅的要求比参谋高多了,必须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快速的应变能力,统筹考虑战场形势的能力。

马谡“纸上谈兵”,街亭是其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听从副将王平的合理建议,于高山上安营扎寨。王平将马谡的安营扎寨图本送到大营,诸葛亮拆而视之,大呼:“幼常无知,坑陷吾军矣!如果张郃截断水源,包围山寨,街亭必丢。”

此时长史杨仪自告奋勇,愿意替换马谡,担当守卫街亭的重任。诸葛亮并未怀疑杨仪的能力,而是将“安营之法”细细和杨仪核对。杨仪正要前去街亭,就有探马来报,街亭、列柳城都丢了。《三国演义》中有云:

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吩咐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

有人对杨仪持有怀疑态度,说长史杨仪和参军马谡都是诸葛亮的参谋,实际作战经验很少,即使杨仪替换马谡去守街亭,也是“纸上谈兵”的角色,还是挡不住身经百战的张郃五万大军。其实,杨仪和马谡并不一样,有下列三个原因。

首先,杨仪具体落实诸葛亮的各项军事部署,办事干净利落,证明其才干非凡。杨仪,字威公,曾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并经其介绍入川辅佐刘备。刘备死后,诸葛亮提拔杨仪为长史,加绥军将军。

诸葛亮的各项重大军事行动,都有杨仪的影子,杨仪辅助他制定规划,筹措粮草,做事干净利索。诸葛亮的好多军事行动,都是杨仪落实执行的。反观马谡,偶尔提出奇谋,博人眼球,如讨伐南蛮时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其次,杨仪能除掉久经战阵的蜀汉大将魏延,证明其杀伐果断。杨仪和魏延素有矛盾,诸葛亮在世时,尚可压制。诸葛亮病逝后,两人互相攻击,都称对方谋反,令后主刘禅不知谁才是真正的反贼。这里不论谁是忠臣,谁是反贼。

魏延于荆州跟随刘备,战功颇多,不次于五虎上将,是一员名副其实的老将。最终杨仪除掉了魏延,并灭其三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足以证明杨仪杀伐果断。《三国志》中记载: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最后,杨仪在诸葛亮病逝后,接掌大军,安全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证明其能力不凡。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将蜀汉大军军权交给了长史杨仪,看出了诸葛亮对杨仪能力的充分肯定。杨仪不负众望,按照诸葛亮的遗计,徐徐撤退,安全将大军和诸葛亮的灵柩带回成都,交到刘禅的手里。

当时的难度是很大的,前有魏延烧断栈道拦截,后有“冢虎”司马懿骑兵追杀。虽说有诸葛亮的遗计,也得看执行者的能力。如果执行者能力有限,一手好牌也有可能输的,何况这时的情况不容乐观。《三国演义》中有云:

杨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历史终究没有给以杨仪守街亭的机会,也无法假设。不过杨仪能够在诸葛亮去世的情况下,临危不乱,井然有序地将蜀汉大军和诸葛亮灵柩带回成都,证明其有大将之才。那么,他守卫易守难攻的街亭,即使面对张郃五万大军,还是有很大几率守住的。

再说,守街亭只是为大军争取时间而已,又不是长久固守街亭。杨仪只要坚守到诸葛亮大军到来,就是成功。

你们是如何看待杨仪守街亭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