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农历三月十日夜,宇文化及联合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在江都(扬州)发动兵变,叛军闯入江都行宫,隋炀帝杨广慌忙逃窜,最后,叛军在永巷里搜出了隋炀帝。次日,宇文化及下令勒死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的生命就此结束,此次事件被称为“江都兵变”。
身为隋朝的第二位君主,杨广生在一个将相之家,他出生时,他的父亲杨坚刚刚袭承隋国公的爵位。杨坚带领家族子弟在朝堂上打拼多年,起起伏伏,最终成功掌控朝政大权,逼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大隋。杨坚称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杨广和兄长杨勇争斗多年,最终扳倒杨勇,如愿当上太子。 从杨广夺嫡的过程中来看,他广泛拉拢群臣,他的党羽成员包括太仆少卿宇文化及、监门校尉裴虔通、侍官司马德戡等人。杨广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几人也是江都兵变的直接参与者。
公元604年,杨坚去世,死因不明,杨广登基后立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在短短几年之内,连续攻灭了西北强国吐谷浑、征讨北方霸主突厥、讨伐越南邻国占城,甚至派兵前往琉球(今台湾)。隋炀帝的一系列铁腕手段不仅延续了开皇之治的风采,甚至让隋朝的国力更上一层楼。然而,取得成绩之后,隋炀帝日益骄奢,他开始不听信大臣之言,为了成为“千古一帝”,隋炀帝做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一,扩建洛阳皇宫; 其二,开凿大运河; 其三,远征高句丽。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三件事存在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杨广开凿的大运河甚至成为后世的重要水路南北通道。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三件事直接将隋朝推向深渊。
修皇宫就要大兴土木,开运河就要强征民夫,这两件事让杨广和百姓离心离德、民怨四期。尽管如此,隋炀帝仍然不惜休养生息,打算远征高句丽。此举让隋朝国内的矛盾更加尖锐,隋炀帝逐渐失去了门阀士族的支持,百姓们因为长期承受严苛的田赋和兵役,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 起初,杨玄感发动起义,隋朝尚且能轻松平定,但后来,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等势力迅速壮大,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蓬勃发展,杨广越是用血腥手段镇压起义军,越是将更多百姓推向起义军。再加上隋朝官员欺上瞒下,到了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从洛阳赶往江都后,才意识到隋朝大厦将倾。
看到繁花似锦的江山在自己手里变成了破壁残垣,杨广有些自暴自弃。第二年,李渊攻入长安,李密围攻洛阳,杨广得到消息后不思出兵平叛,反而对子镜子顾影自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杨广感叹: “好头颈,谁当斫之!”
大敌当前,杨广已经打算把自己的头颅交出去了。接下来,杨广又做了几件“放弃治疗”的大事,分别是选美、迁都、备药。 第一,选美。杨广命王世充大肆挑选江南美女,每日在后宫饮酒作乐,甚至盖了一百多间房子,每间房子里住一位嫔妃,每日临幸一位。君王不思救国,大臣只顾谄媚,隋朝政局每况愈下。
第二,迁都。当时洛阳被围,杨广偏安东南,杨广身边的将士们大多出自北方。得知家乡沦陷,将士们心急如焚,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众人纷纷劝杨广北上,杨广却思考继续向南迁都。将士们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团聚,心生怨恨,逐渐有将士逃跑,军心大乱。杨广对逃跑的一律诛杀,更加让将士们寒心。 第三,备药。隋炀帝杨广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会被叛军杀死,但作为帝王,他想有尊严地死去,他为自己准备了毒酒。 选美、迁都、备药这三件事,都足以证明杨广在自暴自弃,他知道自己会死,但他没想到,最后他的死法并没有尊严。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裴虔通、司马德戡、元礼等人发动兵变,里应外合,带兵直入江都城。关键时刻,隋朝名将独孤盛奋力抵挡,最终被杀。叛军入宫,杨广始料未及,急忙换装逃跑,在永巷将自己藏匿起来。最后被叛军抓获。
杨广既然早就预料自己会被叛军杀死,为何在得知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后还要逃跑呢?其实,杨广始终认为,自己有一天会被外部的叛军所杀,也许是李渊、李密或是窦建德,但他没想到,自己身边的近臣会发动兵变,因此,在惊讶之余仓皇逃走。但在被抓后,杨广还是认命了,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他提出用毒酒来了解自己的生命。 杨广最后的央求没有被满足,因为杀他的人觉得杨广此时提什么要求都没有意义。于是,在宇文化及的示意下,叛将令狐行达等人为杨广准备了凌布,杨广最终死在了黄绫之下。
杨广想到了自己会死,却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勒死。
后世评价杨广,往往会给他贴上“昏庸无能”、“骄奢淫逸”的标签。特别是在唐朝史书的记载下,杨广是一位不堪的帝王。实际上,杨广曾经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只可惜,在崇高的权力和奢华的宫殿下,杨广最终丧失了自我。不管他是饮毒酒而死,还是被黄绫勒死,杨广注定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帝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