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曝光了罐车化工油食用油混装,一些油罐车既承接大豆油,也运送煤制油,引发关注。

因为波及的企业比较多,有的食用油企业发表声明,公众将信将疑。

油罐车进入粮油企业

乱象之下,哪些企业更值得信任?

从产业链的角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事件。

食用油,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油。

按来源划分,可分为动物油脂或者植物油脂。

我们现在吃得比较多是植物油脂,其中又以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居多。

食用油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上游是大豆、菜籽、花生、玉米、橄榄等原料的供应和生产。

中游是食用油的加工和生产。

加工又分为初榨和精炼,前者将油料作物加工成原油,后者将原油制成符合标准的食用油。

下游是食用油的销售。

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位于中游的食用油加工企业。

另有媒体报道称,一辆罐车从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装载大豆油后,运到了勉县新力油脂有限公司。

勉县新力油脂有限公司

勉县新力油脂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位于下游的食用油销售企业。

简单来说,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将食用油卖给了勉县新力油脂有限公司。

这一买卖行为,反映了我国食用油产业链的一个特点:

高度集中。

我国食用油零售企业的前三甲为益海嘉里、中粮集团和鲁花集团,市场份额分别为39.0%、15.3%和6.7%。

食用油零售行业竞争格局 图片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这三家企业,合计占据了61%的市场份额。

以上是下游零售的数据,中游加工的数据虽然没有,但据此推算,应该也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这一高度集中,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

从原料环节看,大豆、玉米等这些原料我国自给率不高,易受国际大宗贸易价格波动影响,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型的加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从加工环节看,大企业规模大、工艺先进、管理高效,成本更有优势。

算下成本收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与其自己加工,不如向大企业采购。

很多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购油后,有的也不做终端零售,而是将其再转卖给其他厂家。

这就导致食用油的运输链非常长,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运输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

如果交易双方都对运输的油罐车疏于管理,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纰漏。

正是这些纰漏,成为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事件发生后,鲁花、西王等多家品牌发布声明,表示对食用油运输有严格监管,使用食用油专用罐车。

比如,鲁花集团发布声明称:

公司对包括运输环节在内的全链条进行严苛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使用公司自有食用油专用罐车用于食用油运输业务。装油前对食用油专用罐车油罐内外壁进行彻底清洁干燥。装油后,对入厂食用油专用罐车进行逐车验车、查验铅封,油品取样检测,不合格的拒收处理。请大家放心购买、放心食用。

鲁花集团声明

对于这些大企业的品牌食用油,正解局认为是可以信任的。

抛开商业道德不谈,这是基于产业链的判断。

鲁花、西王这些企业做的是全产业链,基本涵盖了从种植、加工再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

因为全产业链,这些企业必须关注运输环节,否则会影响自家终端产品的质量。

全产业链集于一家企业内,让责任避无可避、推无可推。

反之,媒体中报道的另一家企业汇福粮油集团,是一家以大豆加工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这家企业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回复记者时表示:

这个油罐车不是我们单位的油罐车,涉及我们公司“汇福”品牌的油是没有任何质量问题的。

言下之意是,自家公司的品牌食用油可以信任,对外出售的食用油就不敢保证了。

卖家的心思是,卖出去的油不是我用,出了问题与我无关。

买家的心思是,买来的油不是我加工的,出了问题与我无关。

产业链被切断了,责任变得模糊不清,这是造成罐车乱象的重要原因。

这么看来,最让人忧心的,不是我们在超市、电商平台购买的桶装食用油,而是使用食用油的餐饮企业、食品企业。

那么,应该如何破解这种乱象?

在正解局看来,仅靠企业自律是不够的,监管部门必须作为,将断掉的产业链接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要建立全产业链的安全监管模式。

全产业链监管,意味着监管贯穿产业链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安全可追溯。

一方面,环环监控,阻断不达标的食品。

另一方面,一旦发现问题,向上游追溯,追究责任。

只有严密、强大的监管体系,才能破解罐车乱象。

否则,食品安全只是一句空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