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包含着虚伪,但对虚伪进行过于极端的道德审判,反而是对人性的单一化理解。」

“诶我写南山南那种歌,说实话,分分钟写出来。不用一星期,三天。南山南好写,太好写了。为什么我不写了?爷们儿要脸!”

近日,民谣歌手马頔在节目中的发言引发网友大量转发与模仿。emoji玩梗和表情教程之外,网友改编的“毕业论文好写”也登上小红书热榜。

(网友的emoji玩梗和“毕业论文好写”)

还有网友用AI制作各路名人以这段话介绍自己经历的视频,西域孩子李白、长安孩子唐僧、柏林孩子贝多芬、科西嘉孩子拿破仑——

(网友玩梗AI视频)

有网友调侃,“爷们儿要脸”呈现出一种看似瞧不起自己的老本,实则超不经意炫耀的“装”感,再搭配上夸张的表情,真是好大一个“装货”。也有网友认为,马頔不想复刻曾经爆火的作品,而是关注自己当下的进步,是一种真实的心境分享。

马頔究竟装没装?众说纷纭。但这让我们思考:

什么是装?装一装怎么了?难道装就不真实了吗?

“装”包含着虚伪,只是一种满足个人即时心理需求的无伤大雅的举措。在人性绝对的好与坏之间,存在可接受的虚伪。

01

做“装货”:一种复杂的生存策略

“一帮low货!一帮装货!生人勿近熟人更是滚开!”

去年,有关“装货”的吐槽在互联网走红。

社交媒体上,有的人家境优越但仍在“哭穷”,在他人感慨物价的帖子下留言“还好吧我已拿下xxx”。

有的人对别人不懂的问题阴阳怪气,“但凡是个xxx都知道”“这不是常识吗?多看点书吧!”

还有人明明无人过问,却在群聊或朋友圈花式秀出自己的生活细节,暗中拉踩别人的品味不如自己“小众高级”……

(有关“装”的表情包)

“装货”通过营造虚假形象、夸大自身条件、或者看似不经意展露实则非常刻意的行为,来获取社交认可、流量、利益或优越感。

“装货”行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自我价值感往往不是独立生成的。人们像照镜子一样,通过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来定位自我,在与他人互动中构建并确认身份认同。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美] 查尔斯 ·霍顿·库利 著))

生活中,个体梳妆打扮可能不止为了愉悦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并收获大量点赞评论,才更能印证内心“我今天打扮得好看”的想法;个体认为自己性格好、能力强,他人给予类似的评价则会让个体更坚定对自我的正向评价。

“装货”行为的危险之处,在于真实自我和“镜中我”界限的模糊。个体将他人评价纳入衡量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内在认同的标准也会随之变化。

当他人评价与内在认同的天平逐渐失衡时,重要的便不再是“我是怎样的”,而是“我在他人眼中是怎样的”。

当下,有许多声音呼吁个体不要在意甚至屏蔽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只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但自尊的建立并非只基于个体孤立的思考,完全独立的个体并不存在,人是难以脱离环境的社会性动物。

(哈佛大学公开课《爱情与自尊》)

外在评价难以避免,“装”这一行为或许也可以有新的解读角度。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够影响情绪与行为反应。当个体越相信自己能够做成某件事并付诸实际行动,哪怕行为很小、尚未有成果,也能无形中推动正向反馈的显化。

做“装货”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生存策略——行为本身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如何让外在评价和标签“为我所用”。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装”的时刻,适度的“装”、做出实事,也能帮助自己收获肯定,向目标不断前进。

(网友评论自己也是“装货”)

如何平衡他人评价与内在认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做“装货”的生存策略提醒我们,从意识到自己“装”的那一刻起,天平就已存在。

直面这座天平而非忽视或逃避,或许能在通往自我认同、悦纳自我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02

“装”的冒犯:异化的标准与区隔

虽然做“装货”的生存策略有积极一面,但人们对“装”总体上持反感态度。

“被装到了”不适感的来源,在于“装”对他人的辐射构建了隐形的比较级。

当一个人表露出“装”的行为时,潜台词是在他人身上找到了优越感。这种比较将成绩、品味、财富、才华等外界定义的标签,量化为可以比较和审判的标准。

我们要警惕的,正是标准不断极端化——

究竟考多少分才算厉害?上哪所学校才算精英?有多少存款才算富裕?喜欢哪个歌手、读哪本书、看哪部电影、追哪个明星才算小众有品位?

无论是分数焦虑还是学历歧视,是品味比拼还是家境之争,没有人经得起无穷无尽的比较和审判。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千人千尺,“标准”或许是没有标准的。

(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的快问快答)

他人“装”的行为是对个人标准和秩序的冲击,人人都不愿被卷入一场自己不曾知晓也不愿参与的比较。因此,“装”的本质是一种冒犯。

对这种“冒犯”感到不适,在社会文化层面有更深的内因。

东亚传统文化提倡为人谦恭、谦逊、谦和,强调“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个体可以明确自我优势、认同自我价值,但应当意识到自己存在不足、他者仍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不应随意贬低、蔑视他人。

自谦之下无优越,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追求,还代表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知道自己的“位置”何在。

在社会中,诸如生活品质、艺术品味等文化消费本质上是不同阶层斗争、排斥彼此的结果,反映了社会的区分与差异。同理,诸如经济、学历、才能等被量化的标准也成为区分阶层的工具。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 法 ] 皮埃尔 ·布尔迪厄 )

在区分与差异的社会认知下,“装”可能被理解为一种错误的模仿,未达到标准应有水平却试图用表象制造身份与优越感,是对这一秩序的“僭越”。

在电影《窈窕淑女》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卖花女伊莉莎容貌美丽、聪明伶俐,但她出身贫寒,以卖花为生。

在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的发现和指导下,她改变了自己原本代表底层身份的口音,摇身一变成为说着上流口音、举止谈吐优雅的贵族夫人。

《窈窕淑女》改编自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原剧中,改变的口音、谈吐、衣着是伊莉莎“装”成上流、试图跨越阶层的工具,而她在追逐高贵社会身份的同时,逐渐迷失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陷入对“贵族梦”破碎的极度不安。

(伊莉莎前后对比)

社会结构性问题固然难以轻易改变,但这促使我们反思自身、对抗陈见——

在错误的比较规则下,输赢之分没有意义。无论是“冒犯”还是“僭越”,人都不应该被某种既定的标准或差异强行区隔。

03

“装”的边界:人性的虚伪与真实

从纵深思考回到现实生活。

有的人觉得朋友圈天天晒成绩、美照、旅游图是一种“装”,但有的人觉得这只是单纯的分享;有的人觉得“装”特别烦人,有的人却觉得刷到了看一看也无妨。

从反感到无感,每个人对于何为“装”的定义有所不同,能够接受他人“装”的阈值也存在差距。

如何看待“装”的复杂,有关人性中的虚伪。

许多“装”的行为具有展演性,言行可能和真实情况不一。

例如,有的人表现出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精通,装出一副“懂王”模样,实际上却是半瓶水晃荡;

有的人炫耀自己全款拿下某样价格不菲的商品,装出一副自己买东西从不看价格的阔绰模样,实际上可能为了买这一件东西而做“月光族”。

(艺术家 Joan Cornellà 讽刺人性虚伪的漫画)

那这些行为是单纯的坏么?显然不是。“装货”们既没有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或带来健康威胁,也没有在社会上引发极大的不良影响。

“装”的人可能只是享受摁下发布键、收获大量点赞好评、别人羡慕嫉妒恨等结果所带来的爽感,或者只想激励自己“fake it til you make it”、提升自信心。

“装”虽然包含虚伪,可能最终让个体陷入不良情绪和处境,但只是一种满足个人即时心理需求的无伤大雅的举措。

因此,在人性绝对的好与坏之间,存在可接受的虚伪。

每个人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呈现出不同面貌:在职场上,人们“装专业”;在恋爱时,人们“装成熟”;在家庭聚会中,人们“装开心”……

这种“角色扮演”不是纯粹的虚伪与欺骗,而是出于社交秩序、自我保护、甚至是追求更好的自己的一种选择,也是社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有关“虚伪”的漫画)

虚伪的对立面是真实,我们怎么看待虚伪,便如何理解真实。

每个人在不同处境下会有怎样的想法、做出何种选择,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因此,在面对外在现实和内在人性的复杂性时,人应当被允许拥有戴上面具、虚伪片刻的权利。

人性的真实是一种综合了主客观世界复杂性的状态,而非一条一成不变的定理。如果对虚伪进行过于极端的道德审判,反而是对人性的单一化理解。

但当虚伪超出了人性所能承受的模糊地带,当“装”的行为问题被滥用、损害他人信任和关系秩序时,再批评也不迟。

(电视剧《甄嬛传》)

所以,回到开篇的那个问题:装一装怎么了?难道装就不真实了吗?

——似乎无法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因为生活的答案之书,鲜有非此即彼的答复。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