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个特殊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对于我国来说,这一天也是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每年夏至节气的时间是6月20日、6月21日、6月22日中的其中一天,今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

每年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初五,阳历时间在6月份,并且和夏至节气相隔不久,不过,时间不固定。

通过观察,由于阳历和阴历的计算方式不同,每年夏至和端午节时间的早晚有先有后,有些年份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到来,有些年份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后到来。

古人们通过经验总结,发现端午节和夏至节气到来的先后顺序,对于当年的年景影响也不同。

农谚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所表示的意思很好理解。

如果夏至在端午节之前到来的年份,那么预示着当年年景不好,或出现干旱或涝害,可能是灾年,庄稼不丰收。

如果夏至在端午节之后到来的年份,则预示着当年年景比较好,或出现风调雨顺,会是一个丰收年,农民能吃上酒肉,生活质量提升。

今年端午节已经过去,时间为6月10日,而夏至节气为6月21日,今年属于夏至在端午节之后。按照上述农谚的说法,属于“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范畴。

“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

在古代农耕社会,农作物的生长好坏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比如以前没有如今便捷的灌溉浇水设备,遇到干旱年份时,不能及时给田间的农作物浇水。

本来以前的亩产量就比较低,再遇到干旱,产量会更低,甚至特别干旱的年份,可能颗粒无收。

古人们常年观察总结出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夏至在端午节之前出现的年份,降雨相对较少,容易干旱。而反过来,夏至在端午节之后出现的年份,降雨相对较多,庄稼不愁雨水。

在农耕社会时,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吃酒肉的事情,可能一年也就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遇到年景不好的年份,能填饱肚子就已经很好了。

而“农人吃酒肉”的比喻手法,则说明了夏至在端午节之后出现的年份,当年年景会非常好。农人们会有足够的粮食和肉食,也能够享受当下丰衣足食的生活。

从如今社会的角度来分析,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有朋友会说,古时的农谚可能已不适合了。比如,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河南、安徽、山东、河北、陕西等多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干旱天气,影响了夏播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工作。

而对于南方不少地区来说,在此期间,又经历了连续多日的降雨,对于田间生长的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但是,北方多地随着近两日的降雨出现,很好的缓解了旱情,而南方多地的降雨也在逐渐减小,或者已经停止,对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说都是好消息。

以河南地区来说,6月15日-16日的降雨,让田间还未出苗的玉米,能够很好的出苗。而对于已经出苗的玉米,充足的雨水又有利于苗期的生长,苗期长势旺长,根系发达,则是最终高产的基础。

至于7月份后的天气,以及进入伏天之后的天气,从天气预报来看,7月份河南多地的降雨相对也较多。再加上伏天的炎热,让播种期旱情的影响降低最低,有可能还是丰收年。

“夏至有雨,谷仓有米”

除了“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说法之外,民间还有“夏至有雨,谷仓有米”的说法。意思是指如果在夏至节气当天下雨了,那么后续会风调雨顺,农作物长势良好,庄稼获得丰收,粮仓里都有余粮了,或者说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

按照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到夏至降雨了,后续降雨天气也相对较多,在古代没有现代灌溉技术的支持下,农作物的生长完全依赖于自然降水。因此,夏至当天的降雨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综合上述内容,今年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后,“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希望该句农谚可以应验,从6月下旬开始,这种预示着好年景的说法,能一直伴随着收获,农民都能获得丰收。

6月21日就是夏至了,问问大家,对此你怎么看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