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刚完成统一,廷尉李斯是最成功的法家代表人,但他却因惊惧汗水浸透衣服,这都是源自嬴政愤怒的斥责。

原来,嬴政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他厌倦“王”的称呼,不想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也不想和大禹、商汤相提并论,嬴政想要的是前所未有的、至尊无上的新称谓。

咸阳宫中灯火通明,群臣为嬴政的“尊名”查阅史料、争论不休,廷尉李斯独自站在窗边眺望着寂静的山川大地,李斯明白,嬴政心中早就有了心仪的称呼,现在要做的,是把它猜出来。

群臣的讨论终于有了最后的结果,大臣上奏嬴政称呼“泰皇”,因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

嬴政听后,否决了泰皇的称号,说出心仪的称谓:去掉“泰”字,替换成上古时期“帝”字,也就是称之为“皇帝”,由于嬴政希望千秋万代,自称为“始皇帝”。

从此之后,皇帝成为古代至高无上地位的代名词,沿用两千多年从来没有改变。

嬴政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为全新帝国进行整体设计,李斯是不可或缺的功勋人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嬴政驾崩后,聪明的李斯为什么不帮英明的扶苏,而选择纨绔子弟胡亥呢?

今天,结合史料简要还原李斯的发迹史,分析李斯“不得善终”的原因。

在楚国上蔡,布衣出身的李斯是默默无闻的基层文书员,30岁的李斯不愿再假装快乐,于是决定拜在荀况门下求学。学成之后的李斯选择秦国,因为他相信自己,坚信秦国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地方。

秦国的崛起源于公元前359年,秦国朝廷在栎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头,颁布政令谁愿意将木头扛到北门,赏10金。起初,秦国百姓并不相信,奖金迅速升高到50金,有勇敢的人“冒险”尝试,却真的拿到朝廷承诺的赏金。

就这样,秦国朝廷建立起“言而有信、法度严明”的官方形象,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彻底抛弃“礼治”,确定“法治”的正统地位,以奖励军功代替世禄的传统,以中央集权代替领主分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秦国迅速崛起。

李斯选择秦国并不是因为强弱,而是秦国践行的理念与李斯的法家思想高度一致。李斯在秦国积极推荐自己,抓住一切机会进入秦国官场,终于获得嬴政召见的机会。

嬴政从13岁便登上王位,统一天下是他最强烈的愿望,秦国经过数代的积累,已经拥有雄厚的基础,而嬴政正好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李斯初见秦王嬴政,毫不矜持地献上兼并六国的构想,即暗中派遣谋士,重金收买六国权贵政要,不愿为秦所用的人就杀掉,然后便是大举军事进攻。

嬴政深信,眼前这个外表平平的读书人,正是帮助自己实现统一梦想的人。从此之后,李斯在秦国备受重用,在10余年的时间里,秦国领土迅速扩大,李斯的地位也飞速提升。

公元前221年,在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左手持旗、右手举印,正式投降秦国。此刻,历经500余年的春秋战国结束,饱受战乱摧残的百姓放下武器,从战场回归久别的家园。

这一年,嬴政实现了梦想中的霸业,他精选和田玉和当世最好的工匠,打造一枚国玺,用李斯的小篆字体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然而,嬴政深知,表面上已经统一的秦帝国,真正实现六国民心归顺,还面临着许多关乎存亡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李斯的聪明才智。

李斯首先提出建议,将六国贵族和富豪全部迁到秦都咸阳,此举不仅可以监视他们,还可以促进咸阳经济,更重要的是,也是李斯的本意,让天下百姓转变思想,从习惯战争转向农耕。

紧接着,嬴政最关注的是秦王朝选择什么样的治理制度,有大臣提出继续沿用分封制,但是李斯洞察人心,猜到这并不是最合嬴政心意的,于是提出全新的国家管理体系,后来被命名为郡县制,又一个历经两千年仍被沿用的创举。

随后,李斯又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秦小篆为帝国统一文字,将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国家,确定统一货币,俗称“秦半两”,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建立一整套文官体系,囊括中央权力机构的“三公九卿”以及地方的郡县官吏。

再有,李斯在秦王朝建立“户籍赋税”管理制度,将国家最小单位确定为“户”,通过重新编制户籍,让皇权能够有效地到达每位百姓,打破原来宗法制度下的阶层等级。这项制度被后世称为“编户齐民”,又是一项沿用两千余年的制度。

在李斯的辅佐下,秦王朝艰难地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为什么说是表面呢?为什么说是艰难呢?

因为六国百姓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容易扭转,嬴政和李斯不得不用强硬手段,但这样也容易引发更大的反噬。

公元前210年,50岁的嬴政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重,随行的赵高、李斯等人暂停沙丘宫,专门为始皇帝嬴政医治。

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描述,因嬴政讨厌听到“死”字,导致大臣们都不敢提起,后来,嬴政可能自己感觉到病情严重、命不久矣,于是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命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回到咸阳主持丧事,将自己安葬在咸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赵高当时的职务是中东府令,此外还兼管始皇帝的印玺,在嬴政的亲眼见证赵高密封信函,但是心怀不轨的赵高却没有将密诏送出,不久之后,始皇帝嬴政便去世了。

《史记》记载,“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在嬴政驾崩之后,赵高威胁李斯篡改始皇帝遗诏,封锁嬴政已经驾崩的消息,准备回到咸阳后,共同拥护胡亥继承皇帝宝座。同时,以始皇帝嬴政的口吻,给公子扶苏、蒙恬写一封诏书,列举种种罪状,斥责他们不孝不忠,命他们自杀。

就这样,胡亥成为秦王朝第二位皇帝。

在胡亥登基仅2年后,李斯因劝谏胡亥被逮捕下狱,赵高截下李斯所有的上奏,诬陷李斯意图谋反,难以忍受酷刑折磨的李斯被迫承认罪行。

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被腰斩处死,李斯的家族亲人也全部被诛杀。

李斯从社会底层小人物,在秦国施展才华报负,达到位极人臣的巅峰,却最终落得“夷灭三族”的悲惨结局,不禁令人唏嘘感叹,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李斯不该支持胡亥,应该支持公子扶苏。

对于这件事,有人说“李斯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典范”,这是不对的。

在这种观点当中,认为李斯一生都秉持“仓鼠哲学”,大意是说,李斯在担任小吏期间,有一次去厕所看到老鼠肮脏不堪,见人就惊慌逃窜,随后来到粮仓,同样看到一只老鼠,但是长得膘肥耳胖,见到人仍然悠闲自在,李斯深受启发,立志要做仓鼠,绝不做“厕鼠”。

正是因为《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就认为李斯是自私的利己主义典范,这是错误的。

不要忘记了,李斯为什么能够担任基层文书员,是因为他有文化,字写得非常好。

在李斯所处的时代,流行着多种思想,有志向的人都想施展抱负,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名垂青史。李斯师从荀况学习,但始终秉承着扬弃继承的观点,而后又从韩非那里吸取“法”“术”“势”,最终汇成李斯独特的法家思想。

简言之,李斯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的实践家,一方面是李斯选定秦国,另一方面是嬴政选择李斯,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价值观中,名声气节远比生命重要的多。

因此,我认为李斯不可能为一己私利,任凭赵高威胁,篡改始皇帝遗诏,支持胡亥上位。

最有可能的是,嬴政选定的继承人就是胡亥,而不是“贤明仁义”的公子扶苏,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扶苏与嬴政的理念不同。

嬴政明白法家是秦国崛起的利器,但是在秦王朝建立后,始皇帝并没有独尊法家,而是广泛接受多种思想观点,博采众长。嬴政能够实现天下一统,建立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管理制度,有理由充分相信始皇帝的思想和胸怀。

各种思想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涌动起来,逐渐形成冲击秦王朝统治的不良局面,在李斯的建议下,始皇帝烧毁《秦纪》以外的六国史书。

一年之后,嬴政豢养的方士,不仅没有提供不老仙丹,反而在背后愚弄嘲笑始皇帝,愤怒的嬴政亲自点名、活埋涉事的460人。

就在此时,扶苏上书劝说始皇帝,“如今天下初定,边远地区的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效法孔子的言语,但是您却酷刑处罚他们,我害怕因此引起叛乱。”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嬴政对扶苏的劝谏很是生气,将他派到上郡,负责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修建长城抵御匈奴。

从这里可以发现,扶苏崇尚的是儒家思想,而始皇帝坚信的是法家思想,两人在治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而这种矛盾是很难调和的。

始皇帝晚年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辛苦打下的江山不能守住,从这点来看,始皇帝不可能传位给扶苏。

第二,扶苏的“智慧”存在疑点。

在司马迁的笔下,说“扶苏为人仁”,还称赞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但是扶苏真的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优秀吗?

始皇帝嬴政驾崩在沙丘,当扶苏接到始皇帝赐自杀的诏书,扶苏没有怀疑就要自杀,蒙恬在旁边劝说要辨别真伪,但是仍然挡不住扶苏自杀的决心。

就从扶苏不听劝告自杀这件事上来看,扶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睿智,他对时事的认识还不如蒙恬,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人继承皇位,秦王朝也不一定会向好发展。

此外,有人说扶苏是李斯的女婿,这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史书中只是说,李斯的女儿全部嫁给嬴政的皇子,但并没有说明是哪位,嬴政有20多个儿子,并不一定是扶苏。

第三,蒙毅没有参与嬴政临终遗诏。

蒙毅、蒙恬两兄弟当时深受嬴政信任,蒙恬在外统帅秦军作战,蒙毅在内掌管朝政辅佐始皇帝,官至上卿。始皇帝嬴政对蒙毅极为宠信,外出的时候命他陪坐同一辆车,平常侍奉在身边不离左右。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开启人生最后一次巡游,蒙毅受命跟随,但是在嬴政交代后事的重要时刻,却没有让蒙毅现场参与,如果真的是要传位给扶苏,蒙毅参加会更加稳妥,毕竟扶苏与蒙恬是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始皇帝嬴政本意是将皇位传给胡亥的,而不是扶苏,只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模糊”记载传位扶苏,为什么说是模糊呢?前文已经说到嬴政的诏书内容,是让扶苏回咸阳负责丧事,并没有说明传位登基,后世就认为负责丧事的人就是皇位继承人。

如果嬴政本意是将皇位传给胡亥,也就很容易解释李斯的结局。

在秦二世胡亥登基后,李斯多次上谏劝告,但是胡亥并不听从,最终李斯被下狱治罪、惨烈收场。其实这也是秦国传统的延续,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典型代表,为秦国崛起做出巨大贡献的谋士们,比如商鞅、张仪、李斯,他们都被迫经历“过河拆桥”。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