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这项运动,被两家科技公司把门槛提高到了,让新进入者望而却步的高度。
北京国际车展冰火两重天的进行着,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包

一边是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小米汽车SU7所处的W2展馆;另一边是雷军成为移动的流量包,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仿佛大牌明星驾临

「雷军与曾毓群参观宁德时代神行超级增混电池」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也在业绩会和北京车展媒体日首日,对外宣布其造车的最新成绩:截至4月20日,小米SU7锁单量超7万辆,2024全年交付目标超10万辆。目前,小米汽车正在全力扩充产能。另一边,华为汽车BU董事长余承东宣布,1月1日至4月22日,问界全系累计销量达到10.5万辆,成为新势力第一。两家实体科技公司的“造车运动”,可谓来势汹汹,当仁不让;这两股势力,也将造车这道门槛,显著拔高。有再想入局者,得掂量掂量是否玩儿得起了。


01

2023年,华为公司营收7042亿元,净利润870亿元;同期,小米集团营收2710亿元,净利润193亿元

两家公司一年营收之和,接近1万亿量级,净利润之和超过1000亿元。2024年,数据大概率会只增不减。

这种规模和盈利水平,不仅让所有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黯然失色,即便放在全球范围,也拿得出手!

两家公司在过去3年,均躬身下场,开启造车——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这个时候,中国轰轰烈烈的新造车运动窗口期,实际上已经开始缓缓闭合

02

回顾过去10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式”增长,行业内外的围观者,都想在这场汽车诞生百年后的新造车运动中,再分一杯羹,重划利益分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期间,有人抱着PPT画饼,有人捧着“热钱”投资,两股力量不断碰撞出造车圈钱的火花。

当然,有人成功IPO,股票市值一度甚至超越通用、大众这些巨头,似乎安全登陆,像李斌、李想、何小鹏、朱江明;也有人壮志未酬,下周回国,或倒在IPO的路上,如贾跃亭、王晓麟、沈晖、陆群……

总之,成王,败寇。前者,寥寥无几;后者,难以计数。

然而,10年后,中国这一波疯狂新造车运动的大门,终于轰的一声,被两个巨人关闭了。

03

在笔者看来,自2024开始,若没有前面提到的一年几千亿营收、千亿级流动资金、上百亿净利润打底,即便拿着PPT,地方政府、投资机构也会把你当成骗子,即使以前这可能是反过来的。

从雷军宣布造车,到小米SU7上市,小米集团汽车业务三年“烧钱”近100亿元;华为车BU三年也已经烧掉超过200亿元,终将于2024年集齐“四界”(问界、智界、傲界、享界),找到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进行深度合作。

前面的造车亏损,相比其手中持有的现金流、盈利能力和未来建立的生态体系,并不算什么。

更何况,随着规模效应提高和成本分摊,两家科技巨头后期能够轻松坐享其成。

所以,“阿猫阿狗”都能造车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中国轰轰烈烈的新造车运动,从互联网大军炮制“美好蓝图”,已经质变到实体科技公司造车或者是深度参与造车。

接下来,是新势崛起,还是王者归来?造车大门已关闭,比赛进入决赛圈。

04

“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

雷军喊出这句造车宣言3年后,观看量破亿、霸榜热搜、堪比春晚的小米SU7发布会,让“蔚小理”的掌门松了一口气(幸好已经挤进来),也让北汽、长城的大佬们慨叹,时代又变了!

同时期,“500万以内最好”、“1000万以内最好”、“遥遥领先”……高调、自信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术,也同步渗透到低调、务实的汽车行业!

从“雷布斯”到“余大嘴”,从小米到华为。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过去3年,两位重量级选手的涉足,让汽车行业淘汰赛进程提速,只出不进!

因为除了钱,华为和小米真正给汽车行业带来的,是跨行业技术融合,以及新营销渠道体验模式,还有最重要的——两家公司治下、自带的成千上万名工程师研发团队

从上百家各式各样的新品牌、新logo、新面孔的“百家争鸣”,一哄而上;到如今屈指可数,品牌淘汰效率之高,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但美国汽车行业从一百多个品牌到只剩3家,却用了几十年!

现在的汽车业,远比我们能想象到的残酷。泥沙俱下不可怕,大浪淘沙始见金,“剩”者为王

也许,将来小米雷军和华为余承东的流量密码会被破解和复制,但短时间却给汽车行业建立起一道护城河,里面有凶猛的鳄鱼守护着,让宵小之辈敬而远之。

当然,城堡内的争夺角逐必将会更加激烈。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