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赠杖”文化主要指唐代出现的与“赠杖”相关的诗词和文化现象,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友人之间赠送礼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赠礼诗则用于记录赠送物品的意义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赠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唐代盛行的一种礼仪,“杖”的含义从先秦时期就有定义,可用于表达尊敬或闲适之情,也可代指老人或仙佛形象,唐代的“杖”不仅是生活用品,而且还是地位、身份的象征,杖的制作工艺精湛,形制优美,纹饰精妙,处处体现着士大夫的礼仪和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追求。

一、“赠杖”文化从何而来

“杖”的赠送可看作是中国古代一种礼仪,通常是上级赠予下级、长辈赠予晚辈或朋友之间相互赠送与回礼,手杖除了是一种实用工具外,也是权力、礼节和道德的象征。

杖作为一种工艺品已经有悠长的历史。据《周礼》记载,“诸侯之卿士、大夫皆有执干者”,“执干”意指拿着一根手杖。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都会佩戴装饰华丽、材质名贵的玉制手杖来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地位。楚汉争霸中,项羽的军师范增手执一杖,杖的纹饰精美,四周镶嵌宝石,范增由于其才能和智谋出众被项羽尊称为“亚父”,执杖也可看出在当时范增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尊贵的身份,杖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辅助范增行走,杖上的装饰碰撞发出的声音能够辨别他所处的位置,杖的使用也为范增的人物形象增加了神秘色彩。

到了汉朝时期,随着封建礼教和文化氛围的变化,杖的使用更加广泛,逐渐成为了一个庄重而严肃的符号。官员们外出必须携带一根木制或铜制短棒(称为“笏板”),人们可根据这根短棒的装饰来判断其身份的高低;而皇帝则使用金、银、珍珠等贵重物品做成的龙头拐棍,被称为“龙头杖”。

唐朝以后,赠送杖子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礼俗,深到文人和士大夫的喜爱,被广泛应用,文人惯用诗句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怀,唐代出现的赠杖诗风格千变,词藻丰富华丽,诗中可描述赠杖的缘由、心境、杖的材质等。官员们在经历职位变动时,通常会被上级赠送的一根杖子作为礼物,这种杖子有时是由金或银等贵重材料镶嵌制成,也有可能只是简单的木制雕刻而成,皆以表达对工作勤奋的勉励或是对工作质量的提示。除了在官场上使用之外,杖也被运用在社交场合中。在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执手相携登高去”的描述;而在《红楼梦》中,也描写了众人手持拂尘或者拿着香囊、烟袋等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水平的小器具,犹如执杖一般,甚至可以通过器具看出人物性格特点。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诗中曾言:“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杖的取材和装饰有重要的讲究,通常根据赠送者的喜好来选择,例如杜甫送给章彝桃竹杖并在诗句中描写桃竹生在河中心的石头上,每日被河浪冲刷着,质地醇厚,成色优质,犹如一颗紫色的玉一般,水中的生灵见桃竹被砍下来做成竹杖,都会流露出不舍的神情。以如此珍异难得的礼物赠送友人,寄托了杜甫与张彝深厚的友谊与惜别之情。

唐代的杖来源于南诏、邛州和灵寿等著名产地。白居易诗中曾提到南诏的红藤,粗壮挺拔,疏密有致,远离火山而生长,经泸水冲刷后焕然一新,红藤的粗细与手握的弧度相似,制成手杖的长度刚好可以支撑一个人日常使用。诗人白居易用红藤杖来比喻南诏人正直有礼的性格,非常接近唐朝人的气质和本性,并希望不久之后,像秦朝一样,也能臣服于朝廷,使天下成为一家。

高骈的《筇竹杖寄僧》曰:“坚轻筇竹杖,一枝有九节。寄与沃洲人,闲步青山月。”筇竹杖利用罗汉竹制成,罗汉竹产自四川邛崃,此竹外形独特,产量少,十分罕见。而《史记·大宛传》也有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筇竹杖被视为高雅、正直、坚定和智慧的象征,也用作比喻君子风范。在历史上许多重要场合都会出现筇竹杖的身影,如皇帝登基、学者考试等。

灵寿得名于该地盛产灵寿木,汉高祖三年时命名。灵寿木一种是在形状、质感上与竹子十分相似的木材,笔直纤细,枝条上有与竹相似的枝节,比竹子的表面更加光滑,适合作为拄杖使用,《山海经》中记载,灵寿木为远古一种奇树,顶端自曲,自然合杖制,不用加工即可做杖之用。

手杖的馈赠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和权力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对实用工具和文化符号之间关系理解的层层递进。

二、“杖”之何意

唐代人对于赠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达,杖的赠送也是以杖为媒介,结合杖的含义,表达对接收者的情感,“赠杖”不仅是一种礼物或器具,更是一种象征、表达感情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诗人张籍在《答僧拄杖》中曾言:“灵藤为拄杖,白净色如银。得自高僧手,将扶病客身。春游不骑马,夜会亦呈人。持此归山去,深宜戴角巾。”

“杖”可以体出主人公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可用于表达高洁雅致的情怀,吟咏闲适之情也是唐代赠杖诗最为盛行的主题。杖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行走,除行动不便的人外,主要在遇到山林中坎坷不平的道路时使用,而探访林间、游历山水通常是品质高洁,志趣清雅的文人的乐趣,文人饱读诗书,富有才情,更容易体会自然之美,“杖”也可指游历山水之意,以“杖”为凭借托物言志,若这杖以竹为材质制成则更显君子风范。

唐朝的读书人都会参加科举谋求官职,读书人在历朝历代的史实和文献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这会使读书人在出仕入仕间徘徊,纠结是否“为五斗米折腰”,是选择“手握权柄”还是“竹杖芒鞋”?大多会选择后者,而杖的含义便与朝堂形成对立,寓指归隐山林、仕途不顺、淡泊名利的士大夫,杖的赠送也可展示出文人渴望自由、追求闲适生活态度,看作是对此情怀的褒扬及对好友离别前夕深切地思念与祝福,同时也具有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等多重价值。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并存的时期,杖的赠送作为一种礼仪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也包含了对宗教的信仰与尊崇。

在唐代,佛教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支持和推崇,在社会中具有很高地位。锡杖是佛教中的标志性的法器,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曾告诉众僧都应受持锡杖。在神话传说《西游记》中,玄奘西天取经路上手中随时都拿着九环锡杖,这是如来佛祖送给唐玄奘的宝物,称“手持九环锡杖,可免遭精怪五毒所害。”杖的含义也包含了神话意味,唐朝的皇帝会亲自参拜寺庙,向僧侣们赠送杖以示尊重。特别是“禅宗”这种特殊的佛教修行方式,在中国流传甚广。“禅师”具有特殊的地位,会受到皇帝和民间人士的尊重。唐朝历代皇帝都曾向著名的禅宗大师赠送过杖,以表达自己对于“禅宗”智慧与见解的钦佩之情。在民间,人们也常常将自己制作或去街市购买的杖用来供奉神像或者祈求菩萨庇佑。

赠送杖也可表达对道教修行者的尊重和关注。在唐朝时期,“道”成为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哲学体系。皇帝崇拜道士,听信他们的长生不老之言,要求道士炼就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丹药,并经常向他们请示问题或者听取建议。在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铁拐李手中常常拿着一把拐杖,这把拐杖既是辅助工具也是他的法器。同时,在民间,“道观”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比较稳定而繁荣的组织,“香客”们常常会向道士赠送杖以示敬意和感谢。

《曳杖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儒家思想多年以来贯穿中华文化始终,根植在人们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从《礼记》中可知孔子吟唱《曳杖歌》,预示着自己已知生命将逝,七天后便去世了。孔子的一生活得清醒明白,理智通透,可以坦然面对的死亡,表达其留恋人生、爱惜生命、无奈地直面死亡的叹惋。杖在此处被蒙上了一层悲伤的含义,寓指老者生命将逝,表达对生命的珍惜与重视,赠送杖被视为一种表示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变差的方式,也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重视和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赠杖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表达信仰、尊重和关注的礼仪方式,具有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各阶层人士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及其信仰体系。

三、“何为”赠杖诗

赠杖诗的出现记录了杖在表达衰老之意、闲适之意、佛教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是唐代诗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卢纶的《和徐法曹赠崔洛阳斑竹杖以诗见答》写道:“玉幹一寻馀,苔花锦不如。 劲堪和醉倚,轻好向空书。 采拂稽山曲,因依释氏居。 方辰将独步,岂与此君疏!”

此诗表达了自己对友谊与情感的理解,描述了作者对竹杖的珍视,时时拿在手中,可谓是形影不离,独自散步时,竹杖可以是扶住,酣畅酒醉时,竹杖可以是倚靠,诗兴大发时亦可以杖为笔向空而书,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留恋,今后只能以竹杖为友,独自一人面对未来的孤独和酸楚,以及对衰老的品味和哀叹。

李嘉佑在诗句《裴侍御见赠斑竹杖》中说到:“骚人夸竹杖,赠我意何深! 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 愿持终白首,谁道贵金? 他日归愚谷,偏宜绿绮琴。”李嘉佑通过描写裴侍御赠送斑竹杖的场面,引出了对这根竹杖的赞美之词,称其为“斑竹含屈水长寒,色若琅玕风过几转”。对竹杖的制作工艺和使用场景的描写,使其具有行走的音和节奏,感受出乐感和韵律感。借对竹杖的描写表达了对裴侍御的品格的褒扬及敬重之情。以次表达作者志趣山野、清雅高洁的品质和洒脱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置身荒野的乐趣。

姚合的《谢韬光上人赠百龄藤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中的百龄藤杖象征着诗人对韬光上人的敬重和赠予者对受赠者长寿、幸福的祝愿,根据藤杖本身就具有的延续性和韧性,寓指人生中需要坚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藤杖不仅是一种实物,更具有象征性的含义,如人生历程般不断蜕变。诗中所写的藤杖“百龄见释镜”,映照出诗人对自然、对世界和对生命的认知与理解。诗中以“四十年来满谢门”来表达作者对韬光上人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不仅来自实际的受益,也来自承受着人生苦难,心灵上的抚慰和寄托,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然而真诚的情感。

结语

“赠杖”文化在历朝历代都有所体现,直到唐朝得到最为广泛的发展,以“杖”为媒介,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丰富了传统礼仪与情感表达的方式,赠杖文化虽然并未在现代社会完全体现,但也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的交往方式,唐代赠杖诗的常见形式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藤杖的形态、含义、象征意义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谊、人生、自然的思考和观察。这些赠杖诗在唐代以及后世文学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也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价值观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