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曹操”,世人对他的评价多是“奸雄”、“汉贼”等等,但他也有一项被称道的优点,那就是“爱才”。想当年白门楼斩吕布之时,身为天下第一的吕奉先着实让曹操犹豫了一把;若不是吕布人品不好,外加刘备一旁落井下石,恐怕曹操还真有可能放吕布一把。当然“吕布”是个特例,诸如此类事件还有很多,后世有人还专门做了“曹操最想得到的猛将”排名,但无外乎两个人“关羽”和“赵云”。

曹操最想将“关羽”收入麾下,这个毋庸置疑,想当年关羽委身于曹营,曹操对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甚至为了不让“关羽”离开,面对当时无人能敌的“颜良”,曹操仍旧犹豫着是否让关羽出马。如此对待“关羽”足以看出曹操的“求贤若渴”,但却又有些不合常理;毕竟当时曹营中猛将也不少,虽不能说“猛将如云”,但诸如张辽、徐晃、许褚等人俱在;曹操这么对待一个始终“降汉不降曹”的关羽,难道就不怕其他重要将领吃醋吗?还是“关羽”真的就比“许褚”、“张辽”等人勇猛?

答案是肯定的,曹操如此对待“关羽”势必会遭致其他将领的非议,甚至曹操想借“赤兔马”来感化关羽,结果他一句“寻找兄长”更是引得曹营众将纷纷上马,准备擒杀关羽;若真如此,“关羽”虽勇,但面对曹营众将真能保证不落于下风吗?恐怕”勇猛“的关羽对付诸如徐晃、张辽这样的猛将,一个都够他折腾半天。那么问题来了,“关羽”身上究竟有什么吸引曹操的地方呢?其实曹操如此看重“关羽”,并非是因为他勇武过人,更不是“目中无人”;说白了,就两个字“忠义”。

其二,“赵云”在曹军包围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但俗话说得好“不怕千军,就怕寸铁”,指的当然是“冷箭”;曹操不许人放箭伤害赵云,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赵云一人枪挑数十员曹营大将,至于士兵更是死伤无数;虽然古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但赵云不比关羽,“关羽”还曾在曹营中呆过一段时间,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厚恩”,尚有招降的可能。可当时的“赵云”不同,既没有跟曹操有过什么交集,同时还杀了曹营中数十员大将;即使曹操真的擒住了赵云,难道曹营众将会像接纳“关羽”一样接纳“赵云”吗?

绝对不可能,当年的“高顺”也是数一数二的当世名将,就因为间接射瞎了“夏侯惇”的眼睛,曹操甚至连问都不问一声直接将其斩杀。那么“赵云”在长坂坡上也杀了不少曹营大将,为什么曹操不是像对待当年的“高顺”一样,下定决心致其于死地呢?其实原因和不杀“关羽”一样,还是因为“忠义”;当然“高顺”也很忠义,但他的主公不对,是“吕布”。“吕布”素来反复无常,名声可谓臭名远扬,“高顺”对吕布的“忠义”反变得毫无意义,曹操甚至对“高顺”的忠义表现出了厌恶的态度。

但“赵云”不同,他的主公是“刘备”。“刘备”在三国时代素有美名,虽与曹操势不两立,但“敌人”内心深处往往是“朋友”;况且刘备也曾在曹操身边呆过一段时间,数次有人劝说曹操杀了刘备以绝后患,曹操最终没有动手,还在青梅煮酒时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难道刘备武力能超过吕布?难道他用兵还能比高顺强?这些足以证明,“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其实是位很值得尊重的对手。

既然曹操对“刘备”尚且有尊敬之意,那么对待“赵云”自然也先有三分好感。况且赵云面对千军万马的围困,用性命去保护的不过是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婴孩;这份情谊足证“赵云”的忠义,甚至可以说超过关羽。因此,曹操不杀“赵云”的唯一解释也是“忠义”;但这并不能说曹操真的是想收服“关羽”和“赵云”,相反的,却证明了曹操对另一个人的怀念,或者说是想拿关赵二人来代替这个人。

为什么曹操特别看重关羽、赵云二人身上的“忠义”呢?其实曹操身边又何尝没有“忠义”之人?说白了,曹操是在臆想用“关羽”或是“赵云”来替代一个人,那就是死去的“典韦”。当年与张绣一战,“典韦”一人独挡千军万马,至死尸身不倒,仍堵在曹操大帐门前;这份“忠义”反映出的是典韦对曹操的忠诚,也是最为感动曹操的地方。因此,虽然曹操长子“曹昂”也在此次战斗中身亡,但曹操却只哭“典韦”一人;“关羽”性格与典韦相近,“赵云”救主也同样让曹操看到了典韦的影子。

“在身边一直不在意,等到失去了才发现是最好的。”这句话用在曹操身上再恰当不过,臆想用关赵二人来代替“典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