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两年前被宋高宗赵构立为皇子的赵昚,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
随即不久后,赵构就禅位给赵昚,自己去做了太上皇,南宋进入到宋孝宗赵昚执政时期。
如果没有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位皇帝之间交接班的传言和纠纷,这本来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皇位传承罢了。
不普通的就是,传位的赵构是宋太宗子孙,而接位的赵昚是宋太祖子孙。
宋室南渡是因为靖康之变。
而因为这次北宋灭亡事件,赵构的父亲宋徽宗赵佶、长兄宋钦宗赵桓,以及大批赵佶一脉的子孙全部被金人掳走。
赵构成为赵佶一脉残余在外的唯一,这也是他被从北方逃归的士大夫们,以及南方士大夫集团,合力拥戴为新皇帝的主因。
登上人生巅峰莫过如此,即使只有半壁江山。
但对赵构最重大的打击却是,在躲避金兵追拿的过程中,他失去了生育能力。
并且,此前唯一生下的一个儿子,也在“苗刘兵变”中,因受惊吓夭折。
可皇位传承必须要有明确的人选,否则,风雨飘摇的南宋就不稳当,即使赵构再不愿意,也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于是,他只能从宗室中挑选养子培养,以备皇位传承。
当时,在南方,并非没有宋太宗一脉的子孙存在,还有不少,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宋仁宗时期的濮王赵允让的后人。
北宋仁宗时,因为没有儿子继承皇位,最后是收养了赵允让的儿子赵曙,并将皇位传给他,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因此,北宋自宋仁宗之后的皇帝,包括赵构在内,全是濮王赵允让的直系后人。
别的宋太宗子孙不论,濮王一脉和赵构的关系可是相当亲近,正常情况下,选择非亲子之外的继承人,当然是要挑选跟自己关系、血缘最亲近的。
可赵构为何就放弃了这些跟自己关系更亲近的宗室,偏偏选择了,本应该被打压的,宋太祖一脉的赵昚来培养并传位?
在部分野史传闻中,有鬼神之说。
起因是,南宋出使金国的使臣发现,金太宗完颜晟的长相酷似宋太祖赵匡胤。因此,有了赵匡胤托生完颜晟之身重夺江山的说法。
然后,什么孟太后(宋哲宗时期的废后,对赵构继位后的合法性有认可上的帮助)托梦、韦太后(赵构生母,被金人放回南宋)做梦之类的故事就来了。
各种梦的核心内容就一个,应该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子孙。
为此,赵构不违天意,选择了宋太祖的子孙传位。
不过,这些全是扯淡,全是赵构或知道他心意的臣子们,主动或默许民间传扬的借口。
真正的原因是赵构一直没有放弃生出亲儿子,担心宋太宗一脉势大难治,以及部分政治上的考虑。
第一:不甘心的赵构,寄望生育能力恢复,担心宋太宗子孙好请不好赶
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将南宋的政治中心迁移到杭州,此前,在南宋“中兴四将”们的努力下,已经基本杜绝了金兵跨江南下的可能。
南宋朝廷自此后,基本上能保住江山半壁了,一个正常的朝廷,是需要有明确的皇位继承人的。
当时的赵构才25岁,肯定是不愿意收养皇子的,但臣子们逼得紧。
这也很正常,赵构就是一个孤身皇帝,直系的兄弟姐妹、侄子什么的全部没有,不确定继承人,一堆宗室虎视眈眈,万一赵构有个三长两短,争抢之下,国家会出乱子。
没办法,赵构就收养了两个宋太祖一脉的宗室子弟,接进皇宫中,作为名义上的继承人培养,其中,有一个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为什么选宋太祖一脉的子孙,而不是跟自己血缘更亲近的濮王后人,或其余宋太宗子孙?
因为宋太祖一脉的子孙自从宋太宗继位后,一直在被打压中,大多都成为了平民子弟,没有什么官方势力,没有能力闹事。
当时赵构正值壮年,虽然医生对他还能否生出子女下了一定的论断,可他总还是抱着希望。
如果能得到名医治疗,或者祖宗保佑,让他再生出儿子来,还可以轻松的把两个养子送出宫。
反正,宋太祖一脉早已经落寞,无法因被抛弃,掀起什么政治风浪,即使有不满,也没有能力报复或暗害赵构。
反观宋太宗一脉留存在南方的子孙,大多还是地方主政官员,濮王一脉更是留下一堆在南方。
比如濮王曾孙赵士珸(按辈分算是赵构堂叔)在南宋刚成立时,就是洺州知州兼防御使,他有八、九个儿子,其中也有人主政地方。
再如,在岳飞军中都还有一个叫赵不尤的宋太宗子孙从军,还掌握一定的兵权。
这些人很容易抱成团,形成政治势力,给赵构带去政治上的威胁,选了宋太宗子孙进宫,将来,就不好赶出来了。
当初,宋仁宗在收养了濮王的儿子当养子后,也是生出过亲儿子的,但全部没能活过两岁,其中是否有阴谋论,很难说。
至少,当濮王一脉有机会继承皇位时,他们有能力收买官员、包括皇宫中的太监、宫女,为自己的子孙顺利继承皇位保驾护航。
赵构也怕祸起萧墙,皇位的争夺是能让人失去理智的。
选择宋太祖一脉的后人,万一赵构有了儿子,麻烦会小很多。
不过,赵构的希望注定无法达成,但他一直也在期盼,宋孝宗赵昚六岁被赵构接进皇宫,二十八年后,才正式给了皇子的名号。
可见,赵构有多么的耐心,反正,他也不怕赵昚及背后的宋太祖一脉的势力有任何不满。
第二:收养宋太宗子孙,有变成白眼狼的先例,赵构不想死后还不能安心
当初,宋仁宗收养宋英宗,虽然中间有一些波折,比如生了儿子后,又把他送出宫,之后儿子夭折了,再把他接近进来,反复折腾好几次,但总归还是把皇位传给他了。
从古时传承的规矩上来说,宋英宗之后就是宋仁宗的儿子了,脱离了濮王一脉,祭祀也是要拜宋仁宗。
但宋英宗登基后,在葬礼上拒绝为传位给他的宋仁宗哭灵,拒绝扶灵,对宋仁宗遗孀曹太后也极不尊重,根本不认其为母。
还马上搞出个“濮议之争”,要把生父濮王赵允让定为“皇考”,尊为皇帝,生母也要尊为皇后,宋英宗在位的四年时间里,基本上就是在争论这事,啥正事没干。
“濮议之争”的结局不论,但这起事件的影响很坏,碰巧赵构也遇到了和宋仁宗一样无子继嗣的问题。
他能不想到,或许未来也给自己养出个如宋英宗一般的白眼狼的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换到宋太祖一脉的子孙身上,当白眼狼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
因为,宋太祖一脉子孙,经过一百多年的打压,早已失去了再登顶的心思,正常情况下,都是老老实实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只要不被猜忌、迫害就行。
赵构在宋太宗一脉依旧有子孙,甚至跟自己同出一脉的濮王子孙大量存活的情况下,却选择宋太祖一脉子孙继嗣,给他们重新崛起的机会。
这其中的感情之心,不是理所当然应该继承无子的赵构皇位的宋太宗子孙能比的。
如果已经落魄了一百多年的宋太祖子孙,继承了赵构传下来的皇位,还如宋英宗那样搞什么“濮议之争”的话,老百姓、官员都会抵制。
没能抢到皇位的宋太宗子孙也会因此闹事,没准就能把他们扒拉下来。
如赵构所想,后来继承他皇位的宋孝宗赵昚,虽然在对待金国的政策上,跟赵构有一定的分歧,但对于赵构的尊重却从不放松。
其庙号是一个“孝”字,就能知道,赵构的选择没错。
第三:政治上的考量,宋太宗子孙在对待金国的问题上,更容易被道德绑架
南宋初期的皇位传承,并不仅仅是南宋的事,还牵扯到金国。
在赵构执政时期,是跟金国达成了比较屈辱的协议的,放弃北方故土,对金国称臣、称侄、赔款。
为此,赵构和秦桧还不惜自废武功,剥夺“中兴四将”的兵权,甚至应金国的要求,杀害了岳飞,废掉岳家军。
对于金国来说,一个害怕,且完全放弃对金国敌意的南宋皇帝,才是好皇帝,他的继承人同样如此。
赵构如果选择宋太宗一脉子孙,特别是濮王一脉的子孙继承皇位,或许会遇到一个问题,他们跟流落到北方的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后裔关系太近了。
本来,自南宋成立后,就有相当的呼吁北伐收复故土,迎回二帝或其骨灰的舆论存在。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屈辱投降的,但赵构愿意,他有他的政治考量,这个不是本文内容,就不多阐述了。
选择宋太宗一脉子孙继承皇位,如果这么选的话,一定会是濮王一脉,会因为跟宋徽宗、宋钦宗关系亲近,被主战派进行道德绑架,逼迫新皇采取对金强硬战略。
不管新皇帝是谁,都有可能因此否定赵构定下的对金妥协国策,万一因此有了任何政绩,未来赵构死后,史书就不知道该怎么骂他了。
这个可能性或许有,或许没有,但赵构不能赌。
选择宋太祖一脉子孙的话,类似的顾虑就小得多,而且,宋太祖子孙的政治能量要比宋太宗子孙小,未必就能整合起南宋的力量北伐。
赵构之后的宋孝宗能搞出一次北伐,也是因为,金国皇帝完颜亮先撕破和平协议,主动南下侵宋,把民间的抗金情绪给引发了。
否则,即使赵构只是太上皇,也能轻易把宋孝宗的北伐给制止。
因此,不管是做给金国看,或是为自己制定的妥协国策考虑,赵构都愿意选择不会那么强势的宋太祖一脉子孙。
综上所述,南宋高宗赵构选择宋太祖一脉子孙继承皇位,最早是因为宋太祖一脉子孙在政治上是软柿子,他寄望于自己再生出儿子,方便随时抛弃他们后不被反噬。
等到生育的希望完全丧失后,才更多从身后事及政治方面考虑,核心目的是,保证不选出一个白眼狼来,以及自己的政治选择不能被轻易否定。
至于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两国之间的和平协议侵宋,导致他被迫提前退位,让宋孝宗有了理由北伐等不在计划内的事情,就完全是意外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