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看见光明(ID:kjianguang)

近年来,中国参与俄罗斯胜利纪念活动的行为 , 常被某些国际舆论曲解为 “ 政治站队 ” 或 “ 意识形态同盟 ” ,甚至被指责为 “ 历史修正主义的共谋 ” 。

这种批评不仅缺乏对中俄共同历史记忆的尊重,更忽视了国际秩序演变的复杂性。

那些对中国参与纪念活动提出批评的声音,往往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他们刻意忽视中苏在二战中的紧密合作,将当前俄乌冲突与历史事件简单类比。

事实上,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坚持中立立场,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正义性并不矛盾。

正如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的:“我们反对的是战争,而不是某个国家。”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势力试图将纪念活动政治化,渲染“中俄对抗西方”的叙事。

这种冷战思维完全背离了纪念活动的初衷——1945年的胜利属于全人类,而非某一集团。

中国参与纪念活动,本质上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践行,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彰显。

正如埃及学者贝吉尔所言:“中俄的合作不是对抗,而是为世界提供另一种可能。”

中俄两国在二战中的合作,是20世纪全球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是最早对中国抗日战争提供实质性援助的国家:1937年淞沪会战后,苏联即派出2000余名航空志愿兵来华参战,200多名飞行员血洒中国长空。

东北抗联在极端困境中撤入苏联整训,最终组成“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特别旅”,成为解放东北的先锋队。

这种互助关系具有双向性。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关东军近百万兵力,使其无法配合纳粹德国对苏联实施东西夹击,客观上保卫了苏联远东安全。

二战期间,两国人民以生命铸就了共同记忆。

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加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转战欧洲;中国记者胡济邦成为苏德战场唯一的战地报道者;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为劝降日军牺牲于枪口下。

这些个体叙事构成了中俄“用鲜血凝成战斗友谊”的集体认同,而遍布中国的苏军烈士陵园和近年联合搜寻遗骸的行动,正是这种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

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重组,中俄在维护二战胜利成果上存在共同利益。

西方某些势力试图通过“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二战叙事。

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美化殖民历史;北约东扩侵蚀雅尔塔体系;美国将俄罗斯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实施全面制裁。

在此背景下,中俄通过联合纪念活动,明确传递了三点信号:

第一,反对历史修正主义。

2025年红场阅兵中,中国仪仗队高唱《游击队之歌》、展示1945年《新华日报》号外,正是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历史定论的再确认。

此举与俄罗斯强调“反法西斯精神”形成共鸣,旨在遏制任何否定《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合法性的企图。

第二,维护多边主义框架。

美国近年推行单边主义,退出《中导条约》、对中俄实施科技封锁、发动贸易战,导致全球治理体系碎片化。

中俄通过联合军演、能源合作(2023年对华原油出口超1亿吨)、共同开发北极航道等举措,正在构建“非西方中心”的合作范式。

第三,战略协作对冲风险。

面对西方制裁,中俄形成互补性极强的经济生态。

中国向俄出口67%的微电子器件和机床设备,俄对华能源出口占比持续攀升,2024年贸易额预计突破2400亿美元。

这种互利关系使两国在乌克兰危机、台海问题等议题上获得更大战略回旋空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中国参与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活动,既是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当“喀秋莎”火箭炮的轰鸣声与《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在红场交织,当两国青年在纪念馆前交换徽章、互致问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真正的大国担当,在于守护历史的真相,在于捍卫文明的尊严,更在于开创和平的未来。

批评者将中俄合作简化为“威权主义联盟”,本质上是以冷战思维曲解21世纪的大国互动。

中国参与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绝非对某一国家的政治背书,而是基于以下原则的理性选择。

首先是,历史正义原则。

守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防止战争罪行被美化。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将维护二战胜利成果视为国际责任。

在2025年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与俄罗斯共同提出《反对美化纳粹主义决议案》,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当代国际秩序的根基,其成果凝结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有法理效力的历史文件,明确否定了侵略扩张的合法性。

然而,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历史虚无主义的严峻挑战。

日本右翼势力屡屡否认南京大屠杀、美化“大东亚战争”,甚至将甲级战犯奉为“英灵”;北约以“价值观同盟”之名扩张版图,架空雅尔塔体系的安全框架。

部分西方国家以“去殖民化”为名,将反法西斯叙事简化为“权力博弈”,消解其道义内核。

守护胜利成果的核心,在于坚持“侵略有罪、正义必胜”的历史定论,遏制任何企图为战争罪行翻案的暗流。

中俄共同纪念卫国战争,正是以历史记忆为纽带,重申“战后秩序不可撼动”的底线——唯有正视历史真相,方能避免人类重蹈“强权即公理”的覆辙。

国际社会亟须以多边协作捍卫二战精神,将反法西斯共识转化为遏制军国主义复苏、维护和平发展的行动准则。

其次是多极平衡原则,抵制单极霸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单极时刻”并未兑现“历史终结”的预言,反而催生出美国滥用制度性霸权的结构性矛盾。

从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到以“长臂管辖”制裁他国企业,再到将美元武器化实施金融绞杀,单极霸权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之名,行“规则制定权垄断”之实。

这种权力失衡直接导致全球治理失灵: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疫苗分配、债务重组等议题上长期失语,北约东扩持续挤压欧亚大陆战略缓冲带,科技封锁人为制造“数字鸿沟”。

中俄倡导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本质是对“强权即真理”丛林法则的颠覆——通过金砖机制扩容、上合组织功能拓展、非美元结算体系构建,逐步打破西方垄断的议程设置权与价值评判权。

中俄能源联盟采用本币结算、非洲国家集体拒绝“债务陷阱”污名化、拉美左翼政权重启区域一体化,均表明多极化不是口号而是实践。

唯有终结“一国独大”的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各国主权平等”的联合国宪章精神,使国际秩序从“霸权裁决”转向“共同协商”。

再次是文明共存原则,倡导不同发展道路的平等对话。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而西方中心主义长期将现代化道路简化为“自由主义模式”的单一选项,本质上是对文明演进规律的否定。

某些国家以“普世价值”为名推行价值观外交,从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改造”到对华“制度性竞争”,无不暴露出文明优越论的傲慢。

中俄坚守的文明共存原则,则是对此的根本性批判:中国提出“文明对话超越文明冲突”,俄罗斯倡导“多文明世界秩序”,其核心在于承认各国基于历史传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从互办文化年、联合修复敦煌壁画与诺夫哥罗德古城,到共同抵制“新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两国正以实践打破“中心-边缘”的文明等级论。

这种理念已投射于全球治理——非盟拒绝外部干预内政、伊斯兰国家自主制定数字伦理准则、拉美左翼重释“21世纪社会主义”,均印证多元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真正的平等对话,须摒弃“教师爷”姿态,在承认差异中寻求共识。

正如中国高铁技术适配非洲气候、俄罗斯疫苗适应东南亚冷链条件所揭示的——文明互鉴的本质,是让发展逻辑扎根本土而非强行嫁接。

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当今世界正处于“秩序重组”与“规则博弈”的关键期,中俄合作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将共同记忆转化为共同行动,才能在变局中开辟稳定锚点。

那些脱离历史语境与地缘现实的批评,终将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下显露出其狭隘性与短视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