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宏宇
双影帝对决、众多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的禁毒题材剧《扫毒风暴》,从头到尾一路喝彩,却也让网络离析出一串子“别扭”或说“观感瑕疵”。
笔者觉得,挑毛病,确是“受关注”的最凸显体现——面对“难调”的“众口”,没有任何作品会被认为“完美无缺”;平平的“大路货”,看着看着不是弃剧就是权当打牌玩游戏的“伴奏”,还真就难遇抽丝剥茧般的“挑刺儿”!被疑问、受质询,恰是从“底层”的“关照”、“关心”而来;至少,《扫毒风暴》这个戏,“好看”肯定还是“主流”;所有的“别扭”、“观感瑕疵”,在笔者看来,也很有一部分是可以也值得“认真聊聊”的。
聊什么呢?有什么可聊的?还“认真”?
所谓“认真聊聊”,只是想就事论事地“破译”或说“解读”禁毒题材剧这一多少有点儿与众不同的“类型作品”;说白点儿,就是想就这样的作品“可以怎样去看”聒噪几句。

(一)剧情中的“疑问”和“缺陷”
很不全面浏览网络风评后,大致提炼出了可以用“疑问”、“缺陷”形容的六点“不足”:
一,秦昊饰演的“反一”的“犯罪动机”不够“清晰”、“明确”——好好一个人,怎么就一夜之间变成了“特级毒枭”?
二,这个特级毒枭的行动线断断续续,一下从甲地就跳转到了乙地,然后又……情感线也有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厘头”,看全了过后,轻则有“未尽”的缺失感,重则“跌落”进难以自洽的困惑,是不是能“处理”得再细腻、妥帖些?
三,男主“林队”一路追查“反一”,居功至伟、大获全胜,却让人颇感“违和”地牺牲在了“别的事情”上,算不算“人设跑偏”?
四,作为全剧“正面灵魂人物”,“林队”似缺乏“大侦探”的气度和“魔幻智商”,时常咋咋呼呼,多数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会不会显得“低智”、“随性”?
五,作为境内毒枭“龙头”的“龙哥”,马仔都不见一个,轻而易举被“团灭”,“金老板”(副镇长)更是“光杆司令”一个,是不是“不够牌面”?
六,“正方阵营”极乏“够分量”的女性角色,是否忽略“戏剧化”的“丰满”?
看戏或说“观剧”,在“认真”的维度上,大抵两种欣赏模式:了解故事,和,看戏。
有什么区别么?换做其他轻松点儿的题材,这所谓两种模式,其实很难厘出明显的不同,但禁毒题材剧,二者就存在区别了。
不很恰当地类比一下——比如,《大决战》、《长征》这类史诗题材剧,钟情“看戏”的就很难看得下去,更毋论“认真”;因为缺乏“看戏”这种观剧模式之下“心理刚需”的“戏剧冲突”;而之所以这类剧集缺乏“心理刚需的戏剧冲突”,除了题材本身的“局限”,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真实取材”。戏剧冲突,更是基于“概念”性的“普遍真实”的概括、提炼、“锐化”,但故事本身却偏于“虚构”甚至大多数个例都是严重甚或完全的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多影视作品都在一开始甚至在剧名(片名)之前先显眼提示出“纯属虚构”。
虚构的情节、虚构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概念”……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包括其中依托某些“真实的事实”的,都是“坐实”在“虚构”框架上的。

(二)题材剧的“写实”属性
跟曾经很火过的《黑冰》(王志文、蒋雯丽)相比,都是以“冰魔”为“反面原型”的禁毒剧,《扫毒风暴》却更是“原型的艺术再现”而非“借助原型的虚构”,属于近些年更被关注和推崇的“题材剧”。相对而言,即便《黑冰》早了“好几代”,创作方面已呈“古老”状,可仅就上面瞄着《扫毒风暴》列出的诸多“不足”而言,不说“基本不存在”,也着实很不明显,可谓要故事有故事要人物有人物,具有完备甚至足可谓“精彩”的“戏剧性”。
记得,《黑冰》爆火那阵,还出版过“剧本小说”。这个剧本身就是从一部禁毒题材的小说改编而来,却还能在电视剧的基础上把剧本“翻改”成又一部“小说”。如果对照原著小说和后来“派生”的“剧本小说”,会发现,基于剧本的后者,戏剧冲突,更为明确、丰满。
但是——但是,所有《黑冰》呈现、延展出来的“精彩”,都铁铁地建立在“虚构”基础之上——再怎么“借助”、影射,也还是“纯属虚构”。
而近些年的“题材剧”,反间谍、打黑、刑侦、禁毒……却更“基于真实”。
紧前也很火了一把的《我是刑警》,就也属于这一类;说实在的,认真看下去,上面罗列出的《扫毒风暴》的那些“不足”,多多少少也都有体现。
早几年(大约2018年前后)有个讲禁毒“卧底”的电视剧,剧名有“卧底”二字,但真记不全了,林申“全武行”领衔,汤镇业张晨光的反派,还有李沁(剧中饰演汤镇业扮演的毒枭的女儿)翟天临等出镜,八成因为翟天临的原因,很难再看到了。那就是典型的(也是笔者首次看到的)禁毒题材剧。再后来些。去年还是前年,有一部同样记不清名字但也是讲“冰魔”故事的剧,张颂文演“冰魔”,女警主角是姚安娜演的;可能因为不少人不咋“感冒”姚安娜,反响平平,故事讲得更突兀、更“跨越”,却是挺典型的“禁毒题材剧”。
大概,有上述两部“前作”垫底,再讲“冰魔”故事,《扫毒风暴》就“耐看”了很多,只不过是被指摘出了前述那些“不足”而已。
《我是刑警》也好,上述两部记不清名字的禁毒题材剧也罢,到《扫毒风暴》,拿《黑冰》和差不多同时代更火的《黑洞》(同属于“三黑”系列,另一“黑”是《黑金》,也是王志文主演,不过是正面角色)这样的“类型剧”或说“文艺类型剧”对比,题材剧,是“反映”(不是“借助”)真实案例的,具有明确的“写实”属性。

(三)禁毒题材剧的“局限”
退回到近前,拿两部典型“写实”属性的“题材剧”《我是刑警》和《扫毒风暴》“说事儿”,就能稍许聊聊怎么看这类剧的话题了。
《我是刑警》,是以于和伟饰演的男主角为主体,把诸多真实案例相当“原始”地串联起来;其中固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主打的是“写实”。
相比而言,《扫毒风暴》主要是讲“冰魔”的案例,但也肯定“掺和”进了一些其他真实案例;不同在于,《我是刑警》展现的案件,全部都是“彻底办结”状态,理论上不存在“余波”、后患;但《扫毒风暴》“带出”的真实案件,单独个别一个个论,肯定也都“办结”了,但真的未必“完全”——禁毒缉毒,是涉及多方面甚至多个国家的“长期任务”,迄今告破的诸多个案,很难说绝对扫清“背景隐患”。
以笔者极有限的见闻,重大刑事案件,特别是毒品相关的,颇有些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处于“保密”状态。比如说,某个已告破个案,有关部门原则上允许“汇入”文艺化的影视创作,就是“可以取材”,但会划出其中某些信息、情节,要求保密、不得体现,“编排”(虚构)着去“填补”也不被允许;于是剧情上就可能出现“断点”和“模糊区”。比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扫毒风暴》“反一”从“挺好一个人”怎么就“突然”成了“特级毒枭”;这个特级毒枭的“行动线”在剧中体现的“不连贯”甚至存在“断点”;正面主角没让我们看到“大侦探”式的“魔幻智商”,等等,都“或许”有“内情”。
由于对取材的真实案例的“基本尊重”,题材剧不会为着“偏向”很多人更习惯、更喜欢的“看戏”模式而刻意设计人物和剧情;别说禁毒缉毒这样艰险的事情,就是整个警察队伍,也是男多女少。作为“文艺性的虚构”剧,《黑冰》就可以设计很厉害的女性角色(蒋雯丽扮演);换成题材剧,除非真的有“可再现”的原型,大概率不会刻意逢迎“男女搭配”、“双旦双生”这类“戏剧化定式”。

同样,国内毒品犯罪的形式、团伙“规模”这些,也不至于为着“观感”上的“适应”而刻意设计;相反,倒可能为着保密对这类信息“做减法”。
至于男主在主线案件上大获全胜却牺牲在了“别的事情”上这样的“不足”,笔者觉着,也不排除“基于真实”的原因;同时,笔者也觉着,就便是“刻意的设计”,也还是有着与“通常”不同的、“这就是生活”式的怅惋意韵。
当然,如果是前述“看戏”观剧模式,凡上所言,都可以被认作是禁毒题材剧的“局限”;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局限,未必是坏事;至少,好过“爆炒夹生”的低质戏剧冲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