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总兵,独挡李自成数十万大军,3百多年后头骨出土让人泪目 《孟子》中有一句话: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说,当生命和正义无法同时得到的时候,那就选择正义而舍弃生命,这便是“舍生取义”圣人之道。然而道理在书上,可真正做到此事的人却不多。那么历史上有谁能达到这种舍生取义的境界?

小编认为,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可历史上还是有不少人为了道义而割舍生命,诸如有卫青、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等人。众所周知,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名臣,民族大英雄,他和陆秀夫、张世杰合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被元军抓捕后,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坚决不投降,并写下《过零丁洋》以表明志。

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文天祥因为忠义之心也流芳万古。除了上述这些伟人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铁血丹心、不为人知的英雄。 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位明末山西总兵,他的忠义之心,日月可鉴,曾独挡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城破后被害,3百多年后他的头骨出土,众人看后,无不泪目。 他叫做周遇吉,锦州卫人,从小就好武,擅长骑射,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长大后,周遇吉参军,并且在军中表现不凡,与后金的作战中表现勇猛,丝毫不畏死。很快,周遇吉从普通士兵升到京营游击。

因为周遇吉严于律己,所以常常和军中那些“纨绔子弟”格格不入,周遇吉常痛恨那些不作为的将士,国家有难时,而这些将士却不勤于操练,怎么能不让周遇吉难过。 经过几年军旅生涯,周遇吉凭借悍不畏死的精神,立下诸多大功劳,在崇祯15年,他接任山西总兵,赴任后,整顿军务,修缮兵器,加强练兵和防务。 而在崇祯17年,李自成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准备发起总攻,平阳守将陈尚智向李自成投降,并派人劝降山西总兵周遇吉。然而周遇吉怎么可能会向贼寇投降,他斩杀劝降来使,送完京城,表明决心。

而朝廷得知山西将要不保,可奈何无兵可派,崇祯勉强凑出2千老弱残兵交给周遇吉。 二月七日,太原沦陷,山西巡抚自尽殉国,而周遇吉在代州坚守数天,粮草吃光后,无奈只好撤回到宁武关,做最后的抵抗。宁武关是战略要地,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山西三关之一。 周遇吉知道,自己不能再退了,也没有机会再退了,他要独挡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可是城内老弱残兵又怎么可能是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的对手,李自成派人再次劝降周遇吉,可是周遇吉还是不降,并且杀了使者,断绝投降的后路。

李自成大怒,直言:若不降,城破之日便是屠城之时。周遇吉仗着宁武关地势险要,苦苦坚守,无奈双方差距过大,历经7天的战斗,李自成付出惨重的代价,终于攻占了宁武关。然而城破时,周遇吉没有自尽,他率领残兵游走于小巷,和李自成起义军做最后的抵抗。 最后,周遇吉被李自成部下抓住了,周遇吉破口大骂,乱臣贼子,始终不愿屈服,最后起义军将其吊在旗杆之上,乱箭射死。其夫人刘氏率领几十名妇女来救丈夫周遇吉,登上屋向起义军射箭,最后,这些“女兵”被起义军抓捕并活活烧死,那一日,整个宁武关像是人间炼狱,极其凄惨。

李自成虽然攻下了宁武关,可是也损失惨重,而宁武关后面还有几个关口,例如大同、宣府等有重兵把守的关口,就在这时,李自成打起了退堂鼓,想到如果后面几个关口也像宁武关这么难打,那还不如先回老巢,以后再图谋大业,要是大明多几个像宁武关周遇吉这样的大将,估计大事不成。 然而就在李自成犹豫不决的时候,大同总兵、宣府总兵等人送来降书,请李自成大军入城,于是李自成打消了撤军的想法,一路往京城进军,没多久就到了北京城。连崇祯都没想到,李自成大军居然这么快打到北京城,此前发下的勤王令,却已经迟了。

当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危危可及,却没有一路勤王兵马到来。可气的是,当时兵部尚书张缙彦、太监王德化开城让李自成大军进入,偌大的北京城只坚守了两三天就被破了,而崇祯愧对祖先,选择自尽于煤山,崇祯的死标志着大明的灭亡。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3百多年过去了,九十年代,宁武县政府搬迁周遇吉古墓,搬迁时让周遇吉头骨出土,考古专家这才发现其头骨有长达13厘米的断裂处,并且牙床骨遭到严重缺损。

可见,当时周遇吉被抓后遭到了非人折磨,面对此情此景,那些在现场的人怎么能不泪目?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