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一个贯穿中国1500多年历史的职业,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帝王与群臣之间起到了良好的纽带作用。
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时期,文有宰相,武有将军二者并称皇帝的左膀右臂,在唐朝,宰相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所以唐朝也是自古以来,贤相最多的朝代。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宰相制度最完整的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统治者又是如何处理与宰相之间的关系呢?
宰相的由来与演变
中国古代自夏商开始确立了以封建王朝统治为主的治理方式,为了稳定政权和阶级统治,皇帝一人总揽大权。
但是经过后面朝代的发展,地域逐渐扩张,版图幅员辽阔,在管理的过程中自然是不能再依赖于帝王一人之力的,需要更多心腹大臣辅助皇帝以更好地处理一些国政,于是宰相制度应运而生。
宰相最早是叫丞相,它出现在春秋时期,那时候,中华大地还没有统一,各国都有设立丞相的职务,一般都是由王公贵族以及朝中亲信任职,这就极大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到了秦朝,始皇帝嬴政继位后立志统一六国,安定天下,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攘外对敌,他不再沿用各国旧制启用贵族亲信,而是招揽大量的人才并加以重用,而千古第一相李斯就是其中之一。
他非常信任李斯,给予了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莫大权利,任命他为丞相,辅佐始皇帝处理政务,总领群臣,开宰相制度之先河,自此“一相制”开始确立,宰相这个职业正式走进了历史舞台,这也就是宰相制度的起源。
那时候宰相的工作量和帝王的工作量是相近的,总领百官,处理部分政务,有的也需要决策部分军机大事,但是其主要工作还是替皇帝分担工作与压力,提供国家发展上的建议。
当然,宰相的存在也有他的利与弊,其弊端就显现在“一相制”上,秦朝设立的宰相确实可以分担皇帝的工作量与压力,甚至可以压制群臣,但是非常不好掌控。
在后世朝代中,常常因为君主的柔弱与昏庸,甚至是过于依赖宰相,而导致其权利过大,心态膨胀,逐渐飞扬跋扈,目无君主,很容易养成权臣,甚至弑主夺位。
到了西汉时期,宰相的权力甚至一度超越皇权,令统治者担忧不已,所以汉武帝时期,宰相就不再由一人任职,而是以内廷来分割宰相的权利,加以制衡。
以汉代的内廷为思路,隋文帝在建国后设置了三省制,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平分宰相权利,而三省长官就是宰相。
三省制度到了唐朝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六部制的大体架构在之后朝代的更替中也一直被沿用着。
明清时期,朱元璋设置内阁取代宰相,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制,但是内阁由于后来皇帝的昏庸也又逐渐演变回了宰相制度,直到清朝初期才彻底被废除。
宰相制度的巅峰时期,皇帝都得听他的?
在宰相制度存在的1500余年中,惟唐朝时期的宰相是最为风光,唐朝历朝历代,包括女帝对宰相都是非常敬重、信赖的,而唐朝时期,也多出贤相,例如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姚崇、宋璟等人。
高祖建国后,基本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制。依旧由三省长官行使宰相之职,但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六部以用于辅佐三省更好的完成工作。
而六部分别为:吏部(主管 官吏考核任用)、户部(主管户籍)、礼部(科举、礼教)、兵部(掌管军机要事)、刑部(刑法及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六部将所需处理事务以及对于发展的重要建议提交三省,三省长官商议后,由中书省进行请旨,皇帝进行批阅,得到皇帝首肯后,再拟定方案,提交门下省审核。
门下省有权驳回尚不完善的议案,驳回后,由中书省内部商榷,多次更改敲定合适的方案,再次提交给门下省。
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会交给执行部门也就是尚书省,三省长官权利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由此构成了群相制。
大唐的盛世与贤德的宰相密不可分
唐朝的宰相拥有重大事务的决策权 ,他们可以直言进谏君主,对君主进行监督,而历任皇帝都给予他们最高礼遇,“啜茶之礼,印画之制”就是最好的证明。
拥有了君主给予的最高礼遇与至高权利的他们也需要为皇帝铺路,制衡群臣,压制宦官,皇帝驾崩过后,他们需要按照先帝遗诏,宣布新帝由和人继位,并辅佐其上位,新帝服丧期间,他们也需要为其处理朝政,平定内乱。
因为这些,他们时常会触及到宦官奸臣的利益,所以宰相也算是行走在刀尖上的职业,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小人的算计,甚至还可能被暗杀,也有可能被人背后进献谗言而遭到君主忌惮。
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刚正不阿之人前赴后继的顶上来,一心一意辅佐贤君,在他们死后,皇帝会废朝3-5天以表沉痛追思,有的也会有幸与皇帝同葬皇家陵寝。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为宰相魏征的离世废朝5日以示追思,直言失去了魏征,他就失去了一面能让他检讨自身的好镜子,甚至下旨令魏征陪葬昭陵。
由此可见,在唐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是职业的危险度数也很高。
在大唐的百年岁月里,宰相成为君主的贴心小棉袄,群相制的设立,有效的防止了一人专权的局面,稳定了唐朝的政权,安定了社会,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盛世。
唐代的宰相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唐代的群相制在之后朝代的更替中大体上一直被沿用,因为相比于其他朝代,唐代的制度是相对较为完善的,所以在之后的继承中并没有过多的改动。
甚至到了宋元时期,同一朝代宰相的数量更多,皇权真正的与相权处于平衡状态,这都是唐朝留下的先进经验,为后世的统治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但是相权是一柄双刃剑,利用得当,才得以国富民强,一旦国势衰微,宰相制度也会迅速演变成催促国家灭亡的定时炸弹,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当他的野心达到顶峰,皇帝也左右不了他的行为。
历史上就有很多奸相,他们专权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百姓怨声载道,皇帝有苦难言,王朝甚至因此覆灭,一代枭雄曹操也曾为汉朝宰相,东汉末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曹操掌管政权之后,因为自己就是宰相出身,所以对于权臣更加防范,在他与他的后代统治过程中,多次对相权进行改革,进一步分割宰相的权力。
宰相制度的彻底衰落,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本人是权力的疯狂追求者,平民出身的他带着一点自卑心理。所以他不允许有超越自己权力的存在。
在位期间,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权力,他铲除了多位开国功臣,但是偏偏宰相胡惟庸上位,此人刚愎自用,目无君主,排除异己,妄图权倾朝野,也算是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不过朱元璋自会出手,他亲手废除宰相制,查明胡惟庸罪行,将其斩首,又设立内阁分化宰相权利,但是大部分权力还是由朱元璋一手把持。
但是由于明朝后期历任统治者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内阁全权总揽国家大事,长此以往,内阁长官逐渐膨胀,宰相制度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了。
直到清朝时期,满人入关,他们全盘否定汉族统治制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统治架构,至此,延续了近1500余年的宰相制度也彻底消失于历史的舞台。
宰相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贯穿着历史的长河,这种制度也曾有西方国家效仿,宰相创造盛世,盛世成就贤相,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他们伴君侧,镇朝纲,创盛世,辅贤君,在一条看似风光无限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权力的面前克制欲望,在金钱的诱惑下守住本心。
不管是贤明的宰相,亦或是奸相,都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演绎着朝代的更迭,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谱写历史的长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