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如何能在迅速变化的局势中,统一思想、团结队伍,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那么,面对内部的不同意见和外部的压力,一个将领该如何做,才能确保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国时期,吴国陆抗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挑战。

吴凤凰元年(272年),西陵督步阐叛降晋。当步阐叛变的消息传来时,陆抗立刻派遣左弈、吾彦等将军前去讨伐。与此同时,晋武帝也派出了杨肇、羊祜、徐胤等将领,从不同方向对步阐提供支援。局势紧张,形势严峻。

面对晋军的压力,陆抗下令在西陵筑起高围,从赤豨至故市,既要围困步阐,又要抵御晋军的进攻。他要求诸军昼夜加紧工作,仿佛敌人已经逼近眼前。然而,这项命令让士兵们疲于奔命,众将也因此感到不满。

为什么不趁现在三军还有锐气,直接攻击步阐,而要浪费力气筑围呢?”诸将如此建议,他们认为在晋军援军到达之前,攻入西陵是完全可能的。

对此,陆抗深知城防坚固、粮草充足的西陵不是易于攻克的目标,一旦进攻,难以速胜。他担忧若晋军到来而吴军未能做好准备,内外夹攻之下,吴军将陷入绝境。

于是,他对全军将领做思想工作:“一旦北兵到来,我军尚未攻下西陵,内外夹击,我军将临险境”。

虽然诸将坚持立即进攻的想法,陆抗为了安抚人心,最终同意尝试一次。然而,这次攻击并未取得任何成果。紧接着,羊祜率领的五万晋军已经抵达江陵,形势更加危急。然而,吴军依靠着高墙的阻挡,成功抵挡住了晋军的进攻。最终,步阐弹尽粮绝,被迫投降。

西陵之战的胜利,不仅保住了吴国的荆州门户,也为吴国续命了近十年。陆抗在西陵的决策,尤其是选择筑造高峻的围墙以内围步阐、外抗晋军的策略,成了这场战役中最明智的决定。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充分体现了陆抗的领导才能。

在吴国内部,步阐的叛变不仅是对旧有秩序的挑战,也暴露出深层的问题。步阐的家族背景和其个人行为,表明孙吴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陆抗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西陵不落入敌手,这不仅关系到战略位置的保持,更关系到吴国的生死存亡。

然而,陆抗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外敌,而是来自内部的不团结和将领们的私心。这些将领们,由于长期的私兵制度,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而非大局。他们对于陆抗的决策存有疑虑,对困苦的工作抱有抵触心理,他们更倾向于迅速解决问题,避免长时间的消耗战,以保持自身力量的完整

这种思想的分歧,根源在于利益的不统一。陆抗清楚,若不能将这些私心私利的军队统一起来,面对强大的晋军,吴国将难以抵抗。他的决策不仅要考虑战场上的胜负,更要考虑如何统一人心,确保军队的团结。

然而,陆抗的威望并不足以让所有人信服。他的战绩虽然稳健,但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胜利,这使得他在诸将心中的权威不够。因此,陆抗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能够满足主战派的要求,也能够消除主守派的顾虑。

这个方案就是,先筑起高墙,将西陵围困起来,然后再伺机攻城。这一方案得到了所有将领的同意,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陆抗的这一做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那就是:

在任何组织中,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团结一致,协调各方利益。

如果有人想得太远,做得太急,管得太宽,就会造成内部矛盾,最终导致失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