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被称作"永乐大帝"。朱棣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不久,朱棣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并最终夺取了皇位。作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了明朝的巅峰永乐盛世。


在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意外发现了一道圣旨,让他痛哭流涕。

那这张圣旨到底说了什么,让朱棣哭着喊:父亲你害的我好苦?

事件缘由: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早年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而朱允炆的老爸就是皇太子朱标。洪武二十四年,由于朱标早逝,太子这一死,选谁做新继承人成了让朱元璋十分头疼的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还关系到兄弟之间的感情。


按照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嫡长子是最合理的选择。于是学士刘三吾提出意见说,按照礼法,应该立太子的长子为皇太孙。于是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

朱允炆和他的父亲一样,一直都是极为仁善敦厚的人,脾气温和,他一直接触的是儒家的教学,性格温顺,朱允炆虽然有着仁政的思想,但是他在处理政事上的经验是十分少的。

因此朱元璋也对这位皇太孙有些担心,他害怕文弱的孙子不能撑起大明江山,后来朱元璋陆陆续续地杀掉了曾经立过大功的功臣们,他认为自己已经为孙子未来的统治铺平了一条开满鲜花的阳光大道,感到非常满意。


朱允炆登上帝王之位是由太祖一手操办的,明面上没有什么波澜,可是平静的水面之下有暗涌存在,若朱允炆有带兵打仗和执政的经验,或许他的帝王之位也可以坐的久一点。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按照太祖留下的遗诏登上了帝王之位,开始了他的统治时代。

朱允炆作为一个继位的新君,从太祖手中接过了执政的重任,重新建立起来新朝的统治秩序,表现的很不错。

继位新君:

朱允炆作为新君,在登基之初,他的统治完全是靠着几位大臣来辅助自己的,当时在朝中他极为信任大臣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三位都是儒家的老师,朱允炆将他们三位看成自己的心腹。


即位后不久,朱允炆便接连推行宽仁政策。他改变了朱元璋“躬览庶政”,一切包办的做法,放权于朝臣,扩大大臣们的权力,试图改变太祖朝重武轻文的官僚体制,使建文时期的政治空气大为宽松。

终建文四年,大臣们都再没感受到朱元璋那种“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高压政治环境。朱允炆提高士大夫地位的举措,得到了知识阶层的衷心拥戴。

这时他开始整顿官场腐败问题,制定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限制官员的权力并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同时,他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行为,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官员。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明朝的官场风气。


此外朱允炆他也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上台便开始推行仁政,关注民生。

朱允炆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重视教育,提倡节俭,甚至将自己的生活费用降低到最低水平。这些举措深得人心,使得建文帝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士大夫们也纷纷称赞他的仁德和明智。

朱允炆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轻赋敛制度。

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曾对江西、浙江等地实行了赋税减免政策,但是这些地区官田集中,税额本身就很高,因而百姓的经济负担仍然很重。


因此在建文帝即位后,从“善法利民”的角度出发,重新调整了官田的赋税体系,规定每亩征收税额不超过二斗,既减轻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也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还有就是对刑律制度的改革,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十分严厉,大批官员受株连而治罪,建文帝即位后,对许多曾蒙冤而入狱、流放的官员赦免,并重新起用,这其实是对朱元璋时期严酷刑律的一种修正。

朱允炆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他过于坚持复古,试图恢复已被历史抛弃的井田制度,盲目追随周礼,频繁改动官名和宫名,更为严重的是,在削藩政策方面频频犯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统治失误。

统治失误:

在很早之前朱允炆就在考虑藩王问题,只不过他并没有想好解决办法。即位后天下太平,最大的威胁不是蒙古人,而是藩王,于是为了江山安全,他必须尽快削藩。


自从建文帝登上皇位后,就经常觉得后背凉飕飕的,不知那几个藩王叔叔什么时候会弄出点儿动静,影响他皇位的稳定。为此,他寝食不安,削藩成了他面临的第一等大事。

削藩是一件大事,弄不好就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应该怎么削,是先拣软柿子捏,还是先啃硬骨头?经过和智囊团反复开会商量,新皇帝朱允炆最后拍板,先易后难,柿子先捡软的捏。

一开始,朱允炆先拿弱小的藩王开刀,柿子专捡软的捏,朱允炆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采取行动,先把周王朱橚拿下,他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被整垮了,他们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


一年之内,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共五位王爷,接连被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接连撸掉王位,逮捕入狱或是贬为庶人。

《明史 成祖本纪》记载: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

初战告捷,更坚定了建文帝削藩的决心。傻子也看得出来下一步该轮到谁了,那就是建文帝最为忌惮也是势力最大的叔叔燕王朱棣。


朱允炆继位后,他至少有五次机会直接杀掉朱棣,但是要做“仁君”的他,偏偏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虽然建文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四年,但是他做的事情并不少。对于朝廷用人以及经济上面的措施还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太年轻,削藩太着急,导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五个藩王死的死、废的废,藩王集团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而在政治斗争的浪潮中,朱棣也蓄势待发,等待着时机的成熟。他对朱允炆的改革充满不满,特别是对复古政策的抵触。终于,机会来临了。经过精心策划的靖难之役,这也让朱棣,最后成功夺取了帝位。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公开竖起反叛大旗,誓师“靖难”,双方长达三年之久的军事对抗就此展开。当消息传到南京时,朱允炆一反战争爆发前紧张担忧的常态,对战局并不上心,反而更关心内政,每日与方孝儒讨论周朝的法度,认为朱棣的叛乱不足为虑。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为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

但是朱棣起兵后仅仅半个月,兵力增加到数万人,可见朱棣已经早已开始准备,并且积累了相当的军事实力,正因为藩王手下的兵太多,这才让朱允炆坐立不安。


然而,尽管朱允炆一方作为中央集权的代表,不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还是思想上都占有主导地位,战争初期的态势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朱允炆起用了六十五岁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领十三万兵马讨伐朱棣,数路并进,号称三十万大军。

不料耿炳文先遭到了朱棣的夜袭,后因部将张保叛降行间而大败。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为主。


导致后来朱棣叛乱北方没有大将牵制,并且全局战争没有能堪大用的将帅进行指挥,导致事态一步步恶化,整个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窝心、凶险之事屡屡发生。历经三年之久,经历无数战役。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而建文帝朱允炆被朱棣灭掉前,手里还掌控着将近20万军队,为何朱棣只用800精兵就能攻入金陵呢?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最终打进南京,皇帝宝座落入朱棣一系。


建文四年,燕军抵金陵。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靖难之役结束。朱棣顺利登基称帝。

顺利登基:

自燕王起兵靖难到其登基称帝、改元永乐的四年残酷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南军(明政府军)被杀戮者多达20余万,伤亡共计50余万,靖难军(北军,燕军)也战死6万余人,无数百姓也死于这场叔侄争夺皇位的血腥战争中,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朱棣在杀入皇宫之后,想要找到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但是他派人翻遍了整个皇宫。都没有发现朱允炆的踪迹。所以朱棣在做上皇帝之后也是非常的担忧。


朱棣成功攻入城中后自然要抓捕朱允炆,可是众人搜索半天却发现他早已逃跑,不过在搜寻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朱元璋留下来的一道圣旨。

上面的意思很明确:朱元璋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他知道朱棣肯定会起兵造反,所以他为当朝各位重臣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也就是说,如果朱棣要起兵造反,所有人都应该遵从朱棣的意思。

其实朱元璋的这道圣旨,就是给自己的儿子朱棣的一道保命符,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棣不禁放声大哭:父皇,你害得我好苦。


原来父亲早就看出了自己的野心,但却没有直接让自己继承皇帝,为了能够保住朱棣的性命,又为了避免朝中势力的内耗,朱元璋下了这样一道圣旨。

结语:

从朱元璋驾崩到最终朱棣造反顺利登基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朱允炆还是输在了太年轻,急于求进。而反观明成祖朱棣还算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造反登基,但是在他在位期间,使得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开拓和发展大明王朝的业绩上,也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明史 成祖本纪》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