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有过这样一场严肃的葬礼:介子推隐居深山、拒不肯受赏,晋文公不得不亲自领队入山寻他,因求人心切又听得小人谗言,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熊火燃了三天三夜,始终连介子推的影子都未见。 直到有人找到了一棵枯柳,才看见介子推母子的尸骨和一封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哭拜过介子推后,为他建了坟、立了碑;而在民间,人们以不生火、吃冷饭的方式来纪念介子推,几经演变,形成了清明节。 两千年后的如今,巴蜀评书大师李伯清讲了那样一场不严肃的葬礼: 有一些混子,整日背着个包晃荡,要是看见哪儿摆着花圈,立刻两眼放光钻进灵堂,先是念叨着"哎,简直没想到",上过香后,还没等主人弄清这是谁,就坐下来打过几圈麻将、吃过几顿饭,装着赢来的几千块钱偷摸溜出去了。

中国乃至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自古以来讲究慎终追远的传统。 但今天,渊源于中国周代丧葬礼仪而建成的韩国首尔宗庙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却对丧葬的传统仪式已是十分陌生了,甚至出现了李伯清所说的不严肃的丧葬礼仪乱象。 葬礼由庄重变得不严肃,甚至以戏谑、玩笑的方式对待,这不禁引起了人们对葬礼、对生死的反思。 一、现在不严肃的葬礼乱象 时常浏览社会新闻,就会发现如李伯清所指出的、不严肃的丧葬礼仪乱象已是层出不穷。 闹得大的比如某些媒体会冒充逝世明星的家人去偷拍遗容,但更多的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比如说,到葬礼中嬉皮笑脸的、混吃混喝的、坑蒙拐骗的、利用葬礼礼金行贿受贿的。 这些乱象频繁到人们看到类似的新闻已经司空见惯。李伯清在举例后说了一句话:"现在的悲痛没得好悲痛",就是说,现在的人对于死亡这件事不再有那么深重的情绪,对葬礼不再那么敬畏。

失去了敬畏心,就是乱象和荒诞闹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敬畏心,葬礼可以变为玩笑、生意,变成遮掩不法行为的途径、手段,这些都是有违举办葬礼慎终追远的初衷,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与亵渎。 还有一种不严肃的表现是许多葬礼仪式很混乱,可以说它既中式也西式,也可以说既不中式又不西式,反正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混乱复杂的、称不上仪式的仪式,由此才会生发出上述所说的许多乱象和荒诞闹剧。 许多人批评当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尽管这个说法未必识时达务,但依然暴露出中华文明以礼乐闻名于世、而现代人对传统礼仪却已经知之甚少的现状。 对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主要传统礼仪有吉、凶、宾、军、嘉五礼,而凶礼就是丧葬礼仪。 今天的很多葬礼,说它既中也西、既不中也不西是因为,许多丧葬仪式的举办者既想要有中国传统习俗中繁复的仪式,又不去了解这些仪式的意义,只有颗西式简丧薄葬的心。

所以最后一边痛骂繁文缛节、一边草草了事;或劳心劳力一两个月,最终办得不伦不类,实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举办者是谁呢?当然绝大多数情况是子女在完成这件事。人之常情,没有哪个子女愿意父母的葬礼以一场荒诞闹剧作结,都希望父母可以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造成这个事与愿违结果的问题,第一种出在孝文化在当今时代更多演变成了表面形式的孝:子女愿意尊崇父母以传统仪式举办葬礼的愿望,他们认为这就是孝道。 但未去向父母了解过这个愿望所寄托的是什么,在他们看来,这更像是封建迷信,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尽快了事。 第二种的问题则是现代人已经对传统丧葬礼仪忘得太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左听一句右听一句,只做而不去思考这些仪式哪些是该有的、哪些是不该的。 所以,现今之所以各样不严肃的丧葬礼仪乱象层出不穷,是因为流于表面的孝只能完成葬礼仪式的流程而不能理解传统仪式的意义,才使得失去敬畏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二、过去严肃的葬礼 说今天的葬礼不严肃了,那对应的肯定是说过去的葬礼是严肃的。 丧葬礼仪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礼俗之一,拥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要求。人之将死叫"属纩",意思就是把新絮放在临终人的口鼻上看是否断气。 人之初死要招魂、死后要沐浴;然后有裹上衣服、装入棺材的"殓"仪式,停丧带葬的"殡"仪式,还有需要白衣执绋、高唱挽歌等"葬"仪式,其中细节大概有七八页书那么多。 严肃地传统丧葬礼仪如今在许多人眼里很陌生、很怪异,甚至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但严肃的传统葬礼不等于封建迷信,每一个具体仪式都包含了致敬达哀和教化后人的苦心。 如《礼记》中有记载,父母去世后,悲痛欲绝的子女期盼父母可以复活所以不会立即下葬,三天之后没有复活,便接受了人死不能复生的事实,才能够下葬,这都是充满了哀伤和敬意、传达了孝与敬的仪式。

对于人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四个字——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严肃的传统丧葬礼仪,之所以影响深远、传承日久,是因为它包含的人文道德价值始终是人之本性。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丧葬礼仪,都是为了致敬尽哀,都是人在表达面对死亡的情感需求,而严肃不仅体现了质朴浑厚的民族特性。 更是一种长远考虑,只有慎重、严肃地对待丧葬礼仪、对待死亡,才会孝、才会忠、才会敬与爱,才会将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发扬与传承下去。 慎终追远出自《论语·学而篇》,但慎重地办理丧事、虔诚地祭奠祖先这种观念,不只是儒家一派所独有,生活在西南边陲、至今依然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传统的摩梭族人。 同样对待丧葬礼仪是十分严肃的态度。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草原、大漠的蒙古人,哪怕是后人迁徙到了川滇交界深山中的泸沽湖畔。

人去世后也要准备一双穿孔布鞋,为了使得亡魂在长途跋涉返回祖地时脚可以更舒适;他们在葬礼中,家人会摔碎一只碗,寓意从此以后与亡者就不再在同一个碗里吃饭了。 亡者要回到祖地去,而圣人依然要在这个世界生活……他们同样也有众多仪式来严肃地对待生死大事。 说了严肃的传统葬礼有如此多的意义和益处,但它始终是在现代社会衰落了,那就证明它也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有许多的丧葬礼俗,除了繁文缛节过多外,还出现了很多乌烟瘴气的陈规陋习,不仅有伤葬礼的肃穆庄重,还抑制了人、特别是女性的发展。 比如丧服制度,妻为夫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七年,还有如今人们依然可见的贞节牌坊,都是传统丧葬礼仪弊端的体现。

三、葬礼该何去何从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丧葬文化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不乏前文提过的丧葬礼仪乱象,但也有许多既简约又庄重、既保留慎终追远的初衷又摒除陈规陋习的新时代丧葬礼仪产生。 如果你听过"生前葬礼"和死亡体验馆,就一定会明白这并不是件比登天还能完成的事。为活人举办"生前葬礼"如今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流行。 这种新潮的丧葬礼仪,让绝症病人或濒死的老人有机会与亲朋好友相聚,表达爱意和感谢,对于年轻人而言,这让他们更珍惜生命。 在上海,有一家名为「醒来」的"网红"死亡体验馆,在那里通过心理游戏等方式,将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浓缩为三个小时,可以毫无避讳的探讨死亡、直面内心的恐惧,通过探究和体验,帮助人们化解部分死亡恐惧,也更为珍视生命、尊重生命。

葬礼需要人们严肃以待,这是毫无疑问的,慎终追远始终是人们面对丧葬礼仪应该保有的态度。 但这并代表人们要完全遵照传统丧葬礼仪,尊重和传承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优良美德、改良其中的陋习与不合时宜之处,杜绝不严肃的葬礼乱象,去探索更文明、更合时宜、更尊重生命的新时代的丧葬礼仪,才是人们应该为丧葬礼仪文化所做的事。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尊重生命.毕竟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这才是人们需要严肃对待葬礼最长远、最有价值的意义。 文/南宫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