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平常的一天,大唐亳(bo)州一个不知名旅店里,一位老人与一名官吏似正在发生冲突,混乱之间,这位大唐官吏抽出一把刀,一下刺进了老人胸怀,老人随即倒地。
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倒下时,一句一句带有浓厚边塞之风的诗歌缓缓飘入他耳中,伴随着塞外独有的角声在他耳边慢慢放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他眼中浮现了漫天黄沙,榆叶疏黄,羌笛孤鸣似角声陪伴了自己整个青春的大唐边塞。
老人勾起了唇角,慢慢闭上眼睛,记忆也随之回到了年少。
少年投笔从戎
这位在回乡途中被残忍杀害的老人是谁?为何会对边塞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又因何在暮年即将归乡颐养天年之际被人杀害?
而他又是如何在诗风沿习六朝遗韵,旖旎浮华的初唐,洗涤了六朝诗歌宫廷浮艳之气,扭转齐梁诗歌萎靡的不良文风,开创了一个新的古诗体。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他正是大唐边塞诗的开创者,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诗人王昌龄。
作为边塞诗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与李白,孟浩然,岑参,王维,高适等一众诗人交好。
不同于李白的家境阔绰,潇洒肆意。王昌龄的少年,可谓默默无闻。
他出生于山西太原一村庄,家里条件贫苦,自幼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所以王昌龄的童年,是在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中长大。
农村的生活并不见得不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没有约束自由轻快的日子也养成了王昌龄洒脱的心性。或许正是习惯了幼年无拘无束的农村生活,所以刚长大后的王昌龄并未有一心扎入科举,走上仕途的强烈心思。
也没有像其余诗人那样,一经成年,便赴京科考,或报效祖国,或光耀门楣。
反倒是王昌龄对江湖,对游侠对饱含自由之风的道教深感好奇。
彼时的盛唐,隐士,游侠风盛行,万国来朝,高度自信的文化底蕴使得整个社会对各类风气文明极显包容,那时人人都在寻求“出世”,都在寻求自身生命的意义,社会并未有一个固定模板,规定人们的思想追求。
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对应着彼时还未经历安史之乱,国力强盛的唐王朝,不论是王昌龄还是这个时代,都散发着一股潇洒,辉煌之气。
学道,在当时的唐王朝,是风靡社会的时尚之举。
在鹿邑建立太清宫修行的玉真公主更是将道教在当时带领了一个新的高度。那时的许多文人骚客或为修心,或为了政治抱负,都前往灵都观(玉真公主后常住之地)修行,研学道法,只为能够结交玉真公主。
王昌龄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自然也前往了嵩山,开启了修道之路。
那时他尚年轻,意气风发,不用在乎金钱名利,前途未来。只用追求自己本心,前往实践即可。
在嵩山修行三年,他发现,或许是当时习道之人过多,自己无法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拔得头筹。也或许他本就对修道只是好奇,并未真的想付出一生研究下去。于是修行三年后,王昌龄离开嵩山,踏上漂泊江湖之旅。
期间,他去过大大小小的地方,客居河东并州,也于潞州待过一些时日。
得益于唐玄宗的军制改革,由府兵制转为募兵制后,大唐的文人便掀起了一股从军建功立业的热潮。彼时的王昌龄也选择顺应潮流,投笔从戎。
于是开元十二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前往河陇,出了玉门。
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在军中待了数年,有深切的边塞生活体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见识了大唐边塞独有的恢弘风貌,写下了那些著名的边塞诗。
对于边塞这种虽然荒凉却自由,永远有一种独特风气魅力的地方,王昌龄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
二十七岁,才华显露,边塞诗初具风格。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那时的岑参还年幼,高适也未经历安史之乱迎来人生转折点。对边塞诗影响颇深的其余两位大诗人也都还未“出世”。而此时,王昌龄的边塞诗风已经初步形成,故而,后世人将王昌龄称之为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
感受到了边塞独特的魅力,自小农村出生,热爱自由,又研习过道法的王昌龄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于是江湖漂泊几年后,于开元十四年,29岁的王昌龄选择了隐居。
他隐居在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这一年,他写下了《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如此恬淡悠远的怀古诗,在初唐,饱受南陈六朝浮华之诗风浸染的诗人,鲜少有能打破常规创作出这样清新淡雅的五言。
王昌龄二十多岁就已将诗风改革的如此成功。
登科后却走下坡路
到而立之年的王昌龄,突然对仕途有了很大好奇。他想要读书科举,走入官场。于是他开始刻苦读书,赴京前往考试。
王昌龄很聪明,并未像范进一样,苦读多年,屡次不中。在他30岁这一年,一举中第,登科进士。
而立之年,进士及第。年少又参军入伍,体验多种生活,江湖闯荡又感受了大唐边塞风情,简直人生赢家。而今,科考中举,未来,人生的宏图正在慢慢展开。站在人生的制高点,王昌龄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许,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青史留名。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年,已是他璀璨人生的最高点。命运给他开了很大的玩笑,接下来的人生之路,开始向下飞速发展。
进士及第后的王昌龄并未被安排在政治中心工作,反而领了一个类似秘书的闲散职位。新科进士,不受重视,每天干着无趣的工作,实在无法施展抱负。还未等他抱怨,紧接着,他又再次被贬。被贬龙标尉,不过这次倒也有收获,那就是,获得了一个王龙标的称号。
其后的十年间,他多次被贬,又反复被迁,人生被反复折腾。
这时的唐王朝已经不是他年少时的那个万象俱新,一片朝阳的大唐。唐玄宗李隆基老了,他逐渐开始懈怠政务,贪图享乐。也不再能够听得下劝解,忠言逆耳,他已经听不得任何反驳他的言语。
于是刚正的名相张九龄被辞归乡,没有文化无能的一代奸相李林甫上位,大唐王朝就在这种微妙的人员转换中,悄然开启了落幕。
杜甫一生求官不成,终于科举及第,却不料碰上了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一生努力化为泡沫。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王昌龄又岂能被看重,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就这样等到了四十岁,依旧不被重用。
仕途不顺,那就去交朋友
41岁,再次被贬岭南。
或许习惯了左迁,也或许已经预料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王昌龄对仕途也没有了最初的追求。
但在这次被贬中,他也算得到了命运的回馈——收获了一众好友。
第二年秋,王昌龄复官回途时,偶遇李白。
再一年,王昌龄北归去拜访了自己的多年好友,孟浩然。
当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时见到了王昌龄,两人见面后激动不已,促膝长谈。不料,孟浩然因患有疽病未完全康复时吃了海鲜,竟因此而亡。失去一个好友,王昌龄心痛不已,但命运又让他重新收获一个新朋友。
他结实了李白,两人互相交流诗词,彼此成了拥有深刻友谊的伙伴。也就是在这时,李白写了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予王昌龄。
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道尽了我虽不能与你相伴,但我的心意会随着明月陪伴你一直走,这种至深的情谊。
这年冬天,王昌龄在路途又遇岑参,这两位在大唐极富盛名的边塞诗人相遇,开创者与继承者见了面,此情此景是难以言说的。至于历史上,两位聊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两位互相赠诗数首。
之后的路途中,王昌龄与不同好友诗人见面,别过,互赠诗集,收获一众好友。仕途上不顺,但在友谊里,他收获了太多真挚的感情。
返乡途中被杀害
几经贬谪,王昌龄一直到57岁那年,才在龙标安定下令,一直连任龙标驿。
天宝14年,标志着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已不再安定,社会也一片动荡,国家摇摇欲坠,整个大唐,一片混乱萧条。
回家吧,这样的时代,待在远处任职已没有必要,回到出生的地方,过人生最后清闲的日子吧。
于是59岁的王昌龄离开了龙标,踏上回乡之途。
一生被不断贬谪,颠沛流离的王昌龄终于可以返回家乡,颐养天年。生活似乎放过了这位几经折腾的老人,但,命运仍在给他开玩笑。
回乡路过亳州的王昌龄在驿站休息,却遇到了心高气傲,妒才嫉能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期间,二人或发生冲突,闾丘晓在嫉妒之下,抽刀将王昌龄杀害。
一代诗人王昌龄的人生就此落幕,令人唏嘘。
至于历史上,闾丘晓为何要杀王昌龄,史书没有记载。
但,因果终有报。次年,闾丘晓因贻误战机被张镐判处死刑。临行前,闾丘晓向张镐求饶说:“我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赡养, 请饶我回家赡养。”
但张镐只盯着闾丘晓淡淡的说“你的老母需要赡养,那被你杀害的王昌龄的母亲就不需要赡养了吗?”
听到这话,闾丘晓认命的瘫坐在地,结束了他草菅人命的一生。
纵观王昌龄的一生,童年在农村长大,造就了他淡泊的心性。成年后,追随自己内心前往各地云游,接触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边塞风情。后从军,开启了他辉煌的边塞成就——创作大量边塞诗。
而立之年及第,人生却走向了下坡路,晚年几经周转,最终客死异乡。
命运给他开了很大的玩笑,但也让他在另一方面创造了独特的成就。
他所创的边塞诗,几乎扭转了初唐受六朝影响的旖旎诗风,开创了诗歌领域一个新天地,为后世所赞扬。
他一生交友无数,但凡在那个时期能叫的上名的大唐诗人几乎都与王昌龄相识。他也被称为妇女之友,所写闺怨诗,细腻的描摹了那些或被困于宫墙之内或一生不得自由的女子怨怼,悲戚的心理。王昌龄这人细腻,温和。不然,作为一名男性,他很难如此真实的描摹出闺中女子那些不明露的心思,又不可能与那么多诗人所交好。
虽说,命运让他未能安享晚年,但因果终有报,恶人也终究受到惩罚,而他的一生也被后世所记载,赞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