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茶文化的种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散播往世界各地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

一伙行为不端英国窃贼,他们竟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直接进入我国境内行窃,而且费尽心机,只为窃取我国的珍贵茶苗。

随着他们的到来而发生的一系列茶树失窃事件,不仅给我们国家带来了高达上千万两白银的直接损失,而且直接改变了世界茶文化的格局。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伙人并非自发行窃,而是由英国政府官方授意!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其间的奇珍异宝可以说多到数不胜数,英国政府为何偏偏看上这“平平无奇”的几株茶苗?

他们偷走了茶苗,给中英两国和茶文化的发展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征服”大不列颠的中国茶

西汉时期,张骞走出了丝绸之路,雍容华贵的绫罗绸缎和精致美丽的瓷器,征服了欧洲人的审美,后来茶的悠长隽永,再一次征服了欧洲人。

当时欧洲人对茶叶的追捧,或者说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程度,到了怎样的地步呢?——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茶叶一直是掣肘外邦的重要武器!

不过即便全欧洲对茶叶都大加追捧,那为什么独独英国人对茶叶的痴迷程度如此之突出?

除了茶叶本身确实美味之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是日趋频繁,茶叶也随之流入英国。

之后,英国皇室被饮茶这一静谧典雅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不少英国皇室成员也成了茶的忠实粉丝。茶叶也被他们称为“最美妙的仙草”。

英国人向来喜欢附庸风雅,在王室的影响下,饮茶这一“雅事”在英国广为流行起来。

二是英国人喜好饮茶,与工业革命这件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事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十八世纪60年代,为了能够喝上一口茶,工业革命浪潮在英国悄然兴起。直到十九世纪初,蒸汽火车和汽轮的相继问世,使得茶叶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茶叶也因此得以成船成车地运入英国。

另外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对茶叶的处理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发展与饮茶在英国的风行,还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扭转贸易逆差

尽管英国人嗜茶如命,但由于英国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阴雨连绵,既缺光照,也缺养分,不适合茶叶生产。

所以英国绝大多数的茶叶,来源都是外国。在十八、十九世纪,绝大部分的茶叶进口都来自我们中国。

也就是说,当英国人举国上下装腔作势地喝着他们所谓“下午茶”的时候,他们国家市场上的白银,流水般进入了中国的国库。

也是因为茶的缘故,中国在对英国的外贸中,出现了相当大规模的贸易逆差。

当然,所谓“贸易”,自是有来有往。在中国想方设法将茶叶销往世界各国,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英国佬也盯着我们的钱袋子。

彼时大英帝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整个国家就像一台不断“生产”、精密运作的大机器一样不分昼夜地运转着。

如此一来,产能过剩自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于是英国政府决定向中国出口先进生产机器,转移过剩的产能,顺便收获一笔经济利益。

不过,英国佬这回算是“热脸贴了冷屁股”!

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人都抱着“守好自己眼前一亩三分地”的想法,自给自足就已经十分满足。

于是,那些先进的工业机器,自然很难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人对那些冒着浓浓黑烟的铁皮“怪物”,看都不看一眼。

由此,妄图凭借着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这庞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的英国人失算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甘心失败就此的英国人在“食”上做起了文章。

他们在中国开设西餐馆,妄图从这方面影响中国人,先让西餐风靡中国,再大肆向国内倾销刀叉等西餐餐具,狠狠地赚上一笔,扭转贸易逆差。

这一回,他们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

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丰富而稳固的饮食文化,又岂是被称作“美食荒漠”的英国可以撼动的?

于是,蜂拥而来的英国商人们又一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亏了个底朝天。

眼见无法在中国人身上占到便宜,英国人决定“转移阵地”。

毗邻中国的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在中国身上讨不到便宜,英国人决定在印度的土地上种植茶叶。

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茶。

中国产出的茶叶那叫一个芳香无比,叫人趋之若鹜。

可印度产出的茶叶却像是“后妈生的”一般,刺激辛辣,味道刺鼻,叫人避之不及,更遑论冲泡了。

总之,印度人栽培出来的茶叶,完全无法和中国产出的茶叶相媲美。

于是,为了得到中国的优良茶种,英国人祭出了一条“毒计”——派人来偷茶种!

茶叶大盗

1843年的一天,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出现在浙江的一处农村,这在当时可以说十分稀奇,引来许多茶农的围观。

更叫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个外国佬不仅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一处无人问津的小山村,还穿着大清的官服,说着一口磕磕巴巴的中国话!

除此以外,还有一位“举人老爷”在一边作陪!

是的,各位没有猜错,这个乔装打扮成清廷官员的外国佬,就是那个给中国带来上不计其数纹银损失的“茶种大盗”——罗伯特·福钧。

这福钧本是个商人出身的植物学家,他早在1842年就进入中国考察,当时的名义是“搜集稀有植物品种”。

在中国考察调研的这段日子,他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和动荡不安的局势,仍旧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情报,收集植物。

并且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并据此在 1847 年出版游记《华北各省三年漫游记》,受到英国上下的一致赞誉。

他的所作所为,也为他赢得了“中国通”的称号。

再加上福钧早年间在印度时就巧取豪夺了许多当地的珍奇植物,对这种盗窃行为早就驾轻就熟,可以说是这次官方行窃最合适的代理人。

因而这次他也是在英国官方的授意下来到中国,偷盗茶种。

彼时的中国,还笼罩在鸦片战争失利的阴影之下,被胁迫着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随着《南京条约》签订,五处通商口岸开启,外国人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说是横行无忌。

再加上一身官服,身边还有举人在一旁俯首帖耳,福钧的盗窃行动进行得可以说一路上畅通无阻。

他之所以出现在浙江,是因为此地是著名的产茶圣地,有着举世闻名的龙井茶。

在官员身份的掩护下,福钧轻而易举地进入制茶工厂参观。他将采茶、制茶的过程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如此一来,中国人精心守护了一千多年之久的制茶之道,历经了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优质茶种,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外国人窃取了。

自此,福钧可谓是“功成名就”,英法两国的百姓也给他取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外号——“茶叶大盗”。

眼见这几乎不要本钱的“投资”收获了如此丰厚的回报,英国人在庆贺的同时,迅速地将目光投向中国最有名的红茶“大红袍”的产地——武夷山。

大家都知道,英国人对红茶的痴迷程度当属世界第一,面对举世闻名的大红袍,贪婪的英国人早就馋涎欲滴了。

于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福钧再次出马,于1849年再次流窜进入中国,向大红袍伸出魔爪。

为了更好地获取关于大红袍的栽种信息,他特意选择五月份进入福建——那是大红袍茶叶摘采的季节,自五月始,每隔十天,当地的采茶女们都要上茶山采摘一番。

他还凭借着一身“官皮”骗到一位庙里的老方丈为他带路。

这位善良的老方丈眼见福钧穿着官服,便以为他是来体察民情的青天大老爷,格外热心地为他介绍起风土人情。

在老和尚的所见所闻里,这位“清官”和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完全不同,一天到晚在田间地头忙忙碌碌。

对这样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好官,老和尚自是十分尊崇。凡是福钧有问,他必详尽解答,还大方地将大红袍的茶树、茶花倾囊相赠。

要说这福钧,还算有一点点良心未泯,对于自己利用了百姓的真诚,对于自己赤裸裸的欺骗行径,也时常坐立不安。

在后来披露出来的日记中他也曾忏悔:

“望着他们真挚的眼神,我一时间,羞愧难当,差点因重心不稳而摔倒在地。”

至于是惺惺作态还是真的幡然悔恨,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甫一回到英国,那点愧疚之情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变得微不足道起来,毕竟究其本质,福钧只是个贪婪的商人罢了。

成千上万的大红袍幼苗在他的“帮助”下铺满了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茶园,种下来自中国武夷山大红袍的地方,叫大吉岭。

而大吉岭红茶,如今也成了举世闻名的红茶茶种。

损失惨重的中国茶业

经此无耻盗窃,英国就此掌握了优良的红茶茶种以及先进的栽植技术,他们立即大规模种植红茶。

除了满足国内茶叶消耗需求的同时,还进入国际,大肆争夺国际市场。

要说堂堂正正的比拼,光明正大的竞争,历经千年发展传承的中国茶业未必会输给印度红茶,可在本该凭产品说话的市场竞争中,英国人又玩起了把戏。

首先是在舆论上对中国人、中国茶进行打压。

1851年,忘恩负义的福钧公然宣称:

“中国的茶叶都是有毒的!他们的茶之所以那么好看,是因为他们在茶叶上添加了着色剂!”

这一言论让,把中国茶业千年来累积下来的好名声几乎在一瞬间毁于一旦。

不得不说,福钧玩的这一手计策相当毒辣。

他先是非常好地迎合了欧美发达国家民众的心理——在当时的欧美,普遍对中国是一个蔑视的态度——中国人都是无知的、愚昧的。

然后,他又利用自己曾经多次去过中国的“经验”继续忽悠民众,把中国人种植茶叶的场景描绘得跟巫术差不多。

于是,根本没去过中国的国外民众轻而易举地听信了他的话,对中国产的红茶敬而远之了。

当然,客观上来说,英国当时的科技先进,种植业也十分发达,他们有先进的培育技术,栽培出来的红茶也是甘香醇厚,自有一番风味。

如此一来,在科技、栽培、舆论等方面的全方位压制下,中国茶败下阵来,失去了绝大部分市场。

而英国也在与中国的贸易博弈中一转颓势,他们多年的狼子野心终于得逞。

不仅如此,原本属于中国茶业的核心机密,也被列强学了去。

自茶株茶种失窃以后,各种各样的红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出现在国际市场,极大地挤压了国产茶叶的市场份额,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更可恶的是,西方列强在此事上难得一致的“意见统一”:拒不承认本国产出的红茶与中国红茶有关。

根据后世学者们的估计,从道光年间到清朝灭亡,中国政府在茶叶贸易上的损失高达800万两纹银。

这个数字相当于是晚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

比起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为手段强行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豪夺”,福钧这种直接盗窃中国茶叶秘密的行为可以称得上“巧取”。

虽然没有那么粗暴,虽然他曾多次于公开场合表达他的“悔意”,但这种惺惺作态仍然无法改变其贪婪无耻的掠夺本质。

近代中国,不论是政府也好,民间也罢,由于蒙昧无知而痛失茶叶种植机密一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结语

如今时移世易,不知道十分热衷于喝“下午茶”的年轻人们,又有几人知道中国茶业曾经的辉煌和这样一段“悲惨”的过往呢?

笔者始终相信,这世间的一切,总是遵循着“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规律,在时过境迁的二十一世纪,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又如何了?

随着前些日子伊丽莎白女王的去世,昔日世界第一强国的最后一抹余晖,也深深跌落地平线下,再也不复往日的强盛。

而在炼狱中浴火重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踏步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