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44年,李自成大军从西安向北京出发,一路势如破竹,除了宁武关的周遇吉进行了抵抗,其余明朝各城守将或逃或降,李自成大军离北京城越来越近。
面对严峻的形势,李明睿和李邦华先后力劝崇祯帝南迁南京,崇祯犹豫不决,最终上吊自杀殉国。
那么,如果崇祯南迁,大明又会是怎么样一个结局呢?
02
先说北方局势。
崇祯南迁的最好路线是走海路,这也是李明睿设计好的路线,崇祯南迁到南京并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崇祯走后,北方立即会陷入到权力真空,李自成会轻松占领北京。
多尔衮也会很快知道关内的巨变,有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做参谋,满清会很快进军关内。
这个时候,吴三桂的态度就很关键了。
崇祯走之前肯定会让吴三桂坚守山海关,光复大明。吴三桂当然不会为大明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投降李自成或者多尔衮,是他仅有的选择。
多尔衮和李自成的决战一定会爆发,胜利者将继续对崇祯进行追击。
而多尔衮胜利概率显然更大。
03
崇祯到南方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军事防御问题。
此时的明朝的主力是在武昌和左良玉和江北四镇。
左良玉早已经是尾大不掉。左良玉与农民军鏖战多年,起初还和农民军各有胜负,后期逐渐不是李自成的对手,遂带军来到武昌附近,要求楚王拿出钱财来充军饷,楚王不干,手中有兵的左良玉纵兵四掠,并自行接受了武昌地区的各项财税收入。左良玉为何能从几万人马发展到50万以上?还是因为其接收了武昌地区的财源,有了钱粮,招兵自然迅速。
左良玉对于崇祯勤王的命令毫无兴趣,崇祯到了南京,自然也是无法约束他。
江北四镇同样如此。
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之时,下令刘泽清勤王,刘泽清打仗不行,脑袋还是没有问题的,谎称受伤,带着军马就往南跑。
至于那个高杰,连江阴的老百姓都打不过,一个县城打一个月最终无功而返,你指望他去抗击清军,别开玩笑了。
刘良佐拥兵10万,却被打怕了,投降都是主动前往。
黄得功,能指挥动就身边那几个亲兵。
面对这些骄兵悍将,崇祯如何拿捏?就靠一个皇帝的名号只怕不行。
皇帝的脸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无形资产,你丢了大半个江山,跑到江南来,皇帝权威自然是要打个折扣的。
04
别看这些明军打仗不行,但饷银还是要的。
南明一年的岁入在560多万,四镇的军饷已经超过400万两,还有左良玉的几十万人呢?这么多嘴巴就等着崇祯拿钱。
不拿钱?你忘记了左良玉曾经自己带军从武昌想要杀向南京,想要自己开仓拿银,还是李邦华好说歹说从九江支了15万两,才勉强稳住了左良玉。
崇祯在北京缺钱,在南京就不缺钱了吗?当然缺。怎么办,分派给老百姓啊,杨嗣昌这样做过,每一亩加个3到4钱,一共得现银730万两,现在国土缩小了,每一亩加个5钱,几百万两的白花银子不就来了吗!
江南不是没有农民起义,只是相比河南和陕西,没有那么严重而已,即便这样,也是杀了一个藩王的。
崇祯的加税,自然会引来更大反弹,农民起义在江南成为燎原之势指日可待。
05
问题还不止这些。
崇祯从北京来,带着一批高官,而南京又有马士英等一批文官集团,双方会不会内讧?这个问题其实都不该问,永历帝逃到越南时,大臣们都还在弹劾。明朝的大臣们,内讧要亡国,亡国也要内讧。
大明一日不亡,内讧一日不止。
北京丢失的责任谁来负?财政问题如何解决?腐败问题如何破?军事防御由谁负责?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文官集团相互争斗的导火索。
而崇祯又素来不爱承担责任,惹毛了杀几个大臣给自己背锅,如此而已。
大臣们日日争斗,会让史可法一样的大臣无奈外出带兵,就跟当年的卢象升一样,战死疆场,却对国事没有任何帮助。
内讧的可不只是文官之间,四镇、左良玉他们之间争地盘,争粮饷,冲突不断,崇祯可以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
06
南明中后期还有李定国、孙可望等农民军力量,对满清的攻势进行了强力反击,让南明多活了几年。
崇祯若在,肯和张献忠、李自成余部进行合作吗?
李自成占据北京,遍杀朱家王爷的事就这样算了吗?
肯定会有大臣提出来这个建议,联合农民军抗击满清,崇祯迫于形势可能也会有这种想法。但提议拿到最高会议上一讨论,群臣还怕担责都漠然不语,但只要某个给事中义愤填膺的站出来说一大堆冠冕堂皇且义正言辞的话,崇祯害怕承担责任,这个决议最终只得不了了之,提出此建议的大臣还有被杀头的危险。
所以,崇祯断然不可能和农民军合作。或者想合作,也会被一批大臣们所阻拦,就像当年在北京一样。
不和农民军合作,崇祯的大明会比南明亡得更快,根本不可能坚持18年。
07
等到清军南下,崇祯无非是把在景山上吊改成紫金山上吊,或者跑远一点,在白云山上吊。
这样想来,倒不如就在景山,毕竟这里上吊,离明朝皇陵近,还可以和朱家的祖先们安葬在一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