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摄政时,天下有“四大罪人”,分别为共工、驩兜、三苗与鲧。其中,舜将四大罪族流放迁徙,但又唯独将大禹之父鲧给处死了。

至舜晚年,“乃豫荐禹于天”,就是将大禹推荐给了上天,这就是舜将大禹选为接班人。帝舜去世之后,大禹成为新帝,历史上称之为“禅让”。

问题在于:尽管舜禹道德水平很高,但两人毕竟存在杀父之仇,既然如此,帝舜真能心甘情愿的选择大禹作为接班人吗,真的相信大禹不会报复吗?其实,对于这一疑问,史书上早有回答,只是隐藏的太深,但细读之下,依然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刀光剑影。

大禹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这段话有两种理解:其一,大禹子承父业,心怀天下,为了尽快治水,连走到家门口都不敢浪费时间回去看看;其二,父亲鲧被杀的前车之鉴,以及禹族曾是四罪之一,让大禹不敢授人以柄,让舜以为大禹治水不尽力,于是走到家门口都不敢进去看看。

第一种理解可能不太现实,因为回去看一眼的时间总是有的,也不会耽误治水大业。当然,可能是司马迁为了突出大禹治水的敬业,而特意使用了“不敢”。

第二种理解可能才是真相,以其他三罪来看,治水九年虽无功劳但有苦劳的鲧似乎不该被杀,但舜却杀了鲧,因此舜可能在特意打压鲧与鲧族。

不过,以上毕竟只是推测,而大禹治水后发生的事情,则给出了更明晰的信号。

帝舜分化大禹势力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政治再怎么清朗的时代,内部往往也有派系之争,甚至最高统治者要防备地方强大势力夺权。帝舜时代政局如何,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他对伯益的安排却值得思考。

五帝本纪记载舜“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所谓“变”是指改变、教化东夷,而想要成功“变东夷”,大概不乏一些武力手段。最终,不知道使用了什么手段,东夷伯益出来辅佐大禹治水。

需要注意的是,“以变东夷”说明东夷在帝舜眼里的地位很低,属于蛮夷部落,那么伯益能辅佐大禹治水,是不是可以说明伯益是大禹挖掘出来的,或者说大禹对伯益有知遇之恩?

帝舜继位之后,却对伯益非同一般,从中可以看到舜禹关系并不那么和谐:

首先,帝舜没有嫁女给大禹等人,却“妻之姚姓之玉女”,就是将姚姓之女嫁给了伯益,这显然不是普通嫁女,而是政治联姻。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帝舜是为了拉拢伯益。

其次,帝舜让伯益担任的虞官,就是主管山川林泽。秦汉时虞官被“少府”替代,清代时内务府设有“都虞司”,主要是为皇家管理财产的机构。因此,帝舜是对伯益授予重任。

除此之外,伯益原先叫“大费”,成为虞官之后,又被帝舜赐予“伯益”,其中“伯”代表地位、部族或区域内所有部族的首领,政治地位上已与“伯禹”相当,“益”代表收获增加、是说伯益工作非常突出,伯益从“大费”变为“伯益”,如此美名升级在当时中独一无二。另外,帝舜还赐伯益以嬴姓等,这也是唯一的帝舜赐姓。

因此综上不难看到,帝舜是在拉拢伯益,背后反映的是帝舜在分化大禹势力。

关于大禹与帝舜的关系,史书上还有两段记载非常重要:

首先,帝舜61岁继位,100岁时“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百岁老人南巡?毋庸置疑,这一点违反基本常理,那么背后真相是帝舜被流放,或者逃命?

其次,大禹继位之后,作为帝舜心腹的伯益并未失势,这一点颇为反常,后来甚至还被大禹禅位。那么,在舜禹交替之际,伯益与大禹有无政治交易,或者说伯益背刺了帝舜?

总而言之,以这些记载来看,舜禹关系不太和谐,乃至就是政治对手,你死我活的对手,而“舜逼尧,禹逼舜”或许才更接近真相,也是大禹能够继位的原因。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