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ciyu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中年以后,人生似乎进入了困难模式。
睁眼忙着家里的琐事、工作的难事,闭眼愁着兜里的钱、烦着孩子的学业。
40岁像是一个分水岭。
你没法再轻盈,身上挂上了生活的秤砣,岁月一片狼藉。
但生活之苦,我们避无可避,只能换种活法。
学会开启极简生活,管好以下三点,日子也不会太难过。
01
存钱
年轻时,我们奉行这样的观念:赚钱不花钱,活着没意义。
到了一定年纪才明白,不把钱当回事,钱也不会把你当回事。
最近重温《老友记》,演员乔伊在成为主演后,立刻搬进豪华公寓。
每周的片酬被他用来购买名牌衣服、皮包和首饰。
偶尔现金不足,他凭借名气在商家那里“刷脸”消费。
朋友劝他,难得事业有起色,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多攒一些钱。
他不以为然:好不容易开始演主角,为何还要像配角一样生活?
三个月后,剧组因为系列剧的收视率下滑,砍掉了乔伊的角色。
乔伊搬出豪华公寓,高价买来的奢侈品,也只能一一贱卖。
而朋友再次见到他时,他正一边捂着肚子,一边忍痛试镜。
原来乔伊离开剧组后不久便感染疝气,因为没有存款,他只能先找到工作,然后才能通过劳务保险来报销手术费用。
从挥金如土到捉襟见肘,乔伊的故事验证了芒格那句话:
“存钱的重要性,不在于你有钱时多么幸福,而在于你没钱时多么难堪。”
有多少中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为了不输面子,朋友买高级轿车,你非得咬牙也跟着换一辆。
为了所谓的精致,挑各种名牌穿,一身行头下来要上万。
挣钱犹如针挑土,花钱犹如水推沙,我们的钱包一不小心就瘪了,
现在,我越来越赞同一句老话:汤若无盐不如水,人若没钱不如鬼。
什么时候心最苦?治病时,你的兜里比脸还干净,这时心最苦。
什么时候最丢人?用钱时,你低声下气地四处求人,这时最丢人。
作家李敖在《钱是个好东西》里讲过一个故事。
司马光当宰相时,经常会有人上门拜访他。
他与人聊天,最常问的问题就是:“你家有钱吗?”
很多人好奇司马光为什么要这样问。
司马光解释道:你这个人没钱,就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有钱你才会有独立的人格,这个官你随时可以不做。
钱不仅能使你不致饿死,还可以保护自由。
说得多好,钱是护身符,是渡苦海的船。
该花的钱,千金万两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
人到中年万事休,唯有金钱可解忧。
02
养生
45-55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龄段。
我们都说它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段。
医生们却称之为:人生旅途的沼泽地。
这个年龄段,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器官开始衰老,各种问题频发。
知乎网友@离庸是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他接收过一个50岁的大叔。
这个大叔烟酒不离口。
他中午、晚上这两餐,在吃饭前必定先三两白酒下肚,如果是家族聚会、朋友饭局,非得喝个不醉不归。
抽烟更是凶猛,一天三包,有事忙时点一根以解乏,没事时吞云吐雾消遣无聊。
喝酒、抽烟长期不节制,给他的健康埋下了许多隐患。
今年的冬天,有一次他因为饮酒过度,导致中风,晕厥在家里,还好家人送他及时就医,才捡回了一条。
大叔不由得后怕起来。
万一他人真没了,整个家庭会不会因此垮掉?
如果他因中风落个半身不遂,是不是会拖累子女、伴侣?
中年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能病,不能倒。
人到中年,该置顶健康了,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家人。
这里,我有两点养生的建议。
一是养生,先养身。
少喝酒,少抽烟,从根源上堵住健康的漏洞。
多运动,多注重膳食营养,养护好身体。
同时,坚持每年定期体检,对有问题的指标及时跟踪复查,扫掉隐患。
二是养生,要养心。
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癌症性格”。
现代医学发现,长期处于焦虑、恐惧、悲哀等情绪中,这些坏情绪会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发生率。
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该忘的忘,该放的放,心中无忧,身体才会无恙。
哲学家有一句名言: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
顾好身体,就是中年人的责任。
当我们有一副好身体,才有资格护家人周全,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03
不鸡娃
对中年父母来说,生活的难,一半是谋生计的苦,一半是孩子教育的愁。
尤其是后者,教育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一道错题就能让他们抓狂,一次考试失利就让他们揪心不已。
这应了彭凯平教授的一句话:这个社会最容易让人引起焦虑的地方,教育是其中之一。
这几年,鸡娃鸡出焦虑的新闻屡见不鲜。
比如,一位山西男孩因为背不熟化学知识点,被妈妈狂扇巴掌。
一对985双硕士父母被学渣儿子气得常备速效救心丸。
你看,鸡娃鸡到最后,父母筋疲力尽,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博主@清芷在一所重点小学当语文老师。
儿子上了小学后,她每一天、每一周会给孩子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除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孩子的学习上。
晚上,她会陪着他写完各科目的作业,监督他预习和复习,一旦发现问题,就马上纠正。
周末时,她带着孩子在各种兴趣培训班辗转。
谁曾想,这样的鸡娃折磨了孩子,也逼疯了自己。
孩子因为她施加的压力,产生厌学情绪。
她看见孩子如此糟糕的学习状态,又气不打一处来。
母子俩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她管-孩子不听-她发火-孩子发脾气、不想学习”的恶性循环。
她不得不改变教育方式:还给孩子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再过多干预。
那一段时间里,她忙时专注于教学工作,闲时就看书、插花娱乐身心,每周就过问一次孩子的学习情况。
她最后发现自己恼火的次数少了,孩子也不再排斥学习。
盲目跟风鸡娃,只会让孩子压抑,让自己焦虑。
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把家长分为“园丁”和“木匠”两类。
前者以孩子的习性为主,不过分干预。
后者以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为重,步步改造孩子。
好的父母,都是园丁。
他们只提供孩子自由生长的土壤。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是解脱孩子,也是成全自己。
▽
巴尔扎克说过: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应该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中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人一旦到了中年,就成了掌舵的船长。
我们的生活放眼一看,一事接着一事,一关跟着一关,让人不得歇。
但仔细捋清了,你会发现最重要的事不外乎三件:钱、身体、孩子。
走到人生半坡,学会调成极简模式。
当我们能搞定这三桩大事,其实也就搞定了人生。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