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恢宏盛世下的唐诗,成型于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
       “凡醉处皆非他乡”的天才李白、写出“鹤雪瑞花新”的骆宾王、字字溅泪的杜甫皆诞生于此。
       他们在其中燃尽了生命之火,留下了无数风格迥异的诗篇,如色彩各异的珍宝珠子,光芒互错,但各自明艳。
       我们熟知的大多是盛唐与晚唐的诗篇,但初唐的诗风实则并非盛唐那般恢宏绮丽,在初唐诗风转变的过程中,六朝靡靡之风的影响犹在。
       有一人,在诗风转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作品还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此人名唤张若虚,他盛名加身,却未在史书、诗话中留下太多痕迹,是低调,亦或是难全之遗憾?


       一、斜月沉沉藏海雾:难窥其人
       魏晋南北朝进行了民族文化整合以后,隋朝重新将政治文化进行了统一。
       到了唐代,民族关系更加密切,中原王朝由此迈向了除汉朝以外另一个文化高度统一繁荣的时代。
       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汇聚地集中在中国唐朝、阿拉伯和印度。
       魏晋以来的各种繁多文化冲击影响着唐朝的方方面面,又从中生长出新的涵义。


       唐朝面临着挑战与契机,也在废墟和风暴中心站稳了脚跟,开辟了令人神往的大唐盛世,留下了无数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璀璨余音。
       在这其中,唐诗是一个无法被人忽视的明珠。
       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将文人墨客的情感浪潮与国家精神文明推向顶峰,也给后世如宋朝的词作等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标杆影响。
       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朝的三百年间,曾涌现了大量的精彩诗文,这些作品风格各异,题材丰富。
       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万余首,作者达两千多人,这还仅仅是有姓名可考的部分。
       很多诗人与诗作,还有可能从未被收录或鲜少被收录,张若虚便是这样一个人。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约是生于647年,卒于730年。


       他生在今日的江苏扬州城,也是当时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被杜牧称为“霞映两重城”的繁荣胜地。
       张若虚作为初唐诗人,与他同时期的还有著名的“气凌云汉”王勃,一句落霞孤鹜已成千古绝唱。
       初唐有“四杰”,盛唐有“李杜”,光芒盖世,冠绝古今。
       张若虚在此光辉中踽踽独行,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异禀奇才,
       流传下来的诗作却并不多
       ,仅有《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两篇尔。
       在《文苑英华》、《唐文粹》、《唐音》等选本中,甚至在唐宋的诗话中也几乎无法窥见张若虚的身影。


       二、皎皎空中孤月轮:细品其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的诗话,是明朝万历年间胡应麟的《诗薮》。
       明末的《唐诗镜》也将其《春江花月夜》收录其中。
       张若虚是唐代诗风转变中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文风细腻清和,音律体整,情艺双绝,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流露的情愫都堪称卓笔。
       初唐诗人的面庞上多数还吹着六朝未散尽的柔糜之风,有些诗作常抒发诗人的虚无与无常之感,张若虚也不例外。
       他在一个寻常又不寻常的夜晚,踏进了一片月光下的瑟瑟花林,目之所及,是滚滚江水滔滔不歇,江上的月亮洒下清晖,一时花香,水冽,月清明。


       面对这样的好景,我们普通人也许只能赞叹一句:“好美的江水,好大的月亮啊。”
       而张若虚对此景的描述是:“滟滟随波千万里”、“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人总能将简单的事物挖掘出更雅致、更深邃的意境,用本就接近于本质展现的道理,将人与景、景与情、情与思结合起来,灌注于一字一句当中。
       因此我们才有了无数精彩的、奇绝的佳作可以欣赏,由此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窥见千百年前的同一个月亮。
       去探究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月夜,月亮又是如何“大”,江水又是如何具体的“美”的。
       张若虚或许斜倚在树上,闻着花香计算月落的时辰。白天的日光太盛,没有人会一直盯着太阳看,夜晚则不同,万籁俱寂,只有月光像温柔的母亲一般和自己对望。
       这或许便是千百年来,月亮成为古诗文当中重要意象的原因之一。她那般皎洁温和,面庞润洁,用柔丽的光辉抚平每一个在外游子和思念故人的寥落心。
       张若虚看着月轮升起又坠落到另一边,如同这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寂静夜晚也将一去不复回,也好似他儿时趴在父母膝头,那欢乐与静谧的时光再难重现了。
       他写:“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


       游鱼跃出水面的声响惊动了他,张若虚由此想到,自己也在这春日将尽的夜晚成了游子,到现在还不能回到故土去。
       无论是勃勃唐诗还是袅袅宋词,亦或是辞赋、小说、白话文,情感的抒发永远是作者们的核心追求。
       大多诗作都为表现人的内心所作,即便是铺陈写华景,不着一字写情丝,也能从词藻与文风中窥见作者的情绪变化与精神面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抒情诗,不仅单纯抒情,还带有哲理思考,以此慰藉内心的寂寞孤苦。
       此篇并未着墨于繁多的华丽辞藻,场景也并不极致渲染,除了那句“月照花林皆似霰”,其余皆为淡然清丽的景致。


       这种文笔一扫唐代前的诗文奢靡华丽之风,以清明澄澈取胜,在初唐文风转变中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典范诗作。
       三、但见长江送流水:诗通古今
       唐诗的形式多样,古体诗包括五言和七言,要求音韵格律,不仅对仗工整,更要文辞优美,平仄顺畅。
       《春江花月夜》文词整齐,以平和自然的节奏谱出有韵律的、跳动的、灵活的气脉节奏。
       全诗共换九韵,将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呈现,高低错落有致,起承转合间又承接着每一段的情感起落,十分精妙自然。
       除了景色雅致灵动、韵律和谐优美,诗中最沁人心脾的便是穿插其中的哲理思考。
       诗人的哲思犹如一根骨头,将皮肉(景色)、血管(情丝)一一串连,使之变成一个鲜亮的活物。
       张若虚诗中贯穿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有苏轼“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之同等境界与超脱。


       一首传世之作,除了笔法的精妙、情感的贴切外,最能打动人心的便是那贯穿古今的同一种思考。
       张若虚的诗,比之同时期的众多诗人名作,并不算笔法最精妙、音律最和谐、情感最浓烈的。
       但是他那一晚的思考与寥落,由此抒发的情感才是让无数后人赞叹和拍手叫绝的本质原因。
       汉赋的华美、唐诗的蓬勃、宋词的婉转以及元曲的泼辣与明清小说的通俗,都繁花似锦般涌现。
       这些作品能响绝当时、垂名史册,恰恰是因为它们永远可以引起无数人内心的或明或隐的共鸣。


       王闿运在《湘绮楼论唐诗》赞张若虚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的诗作除了技巧的妙,还有感情之真。
       所以无数后世之人,能在他的诗中,走近那片月下的花林,感受到诗人所感受的一切,并不再认为原来那只是“好美的江水”和“好大的月亮”。
       那是千百年来无数前人的饱思、纠结、痛苦、欢乐、祈愿……最终随着滚滚江水化为沉寂的淡淡哀鸣。
       这是张若虚的魅力,是文字的魅力、诗人的魅力,他让那个普通的夜晚穿越古今投放到现代人的人屏幕上和同样寂寥的夜里。
       我们依然可以在今天简单感叹一句:“好大的月亮”,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世世代代,看的不就是同一轮月亮吗?


       有张若虚这样的人存在,使我们了解到千百年前原来早已有人有过同样的烦恼与寂寞、浪漫与无奈。
       但那又怎么样呢,“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切早已过去,一切终将过去。
       结语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史上光芒极盛的珍宝,对宋词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后人憧憬、怀念那个恢宏的盛世,
       但初唐时的诗风转变其实是有一些艰难苦阻的
       。
       张若虚作为初唐诗人,在诗风转变中起的作用不必多言,他的笔法与情愫、哀转与哲思,都是使他能获得如此赞誉的原因。
       诗文的哲理如同他们当时头顶的那轮月亮,皎皎清辉洒落,润物无声,却带给后人无尽的共鸣与慰藉、遐想。
       正如世人盛赞李白的那句:“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的一弹挑起的回音。”
       参考资料
       《沧浪诗话》
       《唐宋词格律》
       《古诗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