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每个儿童本应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然而,受工作不稳定等客观条件限制,有些农村家庭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往城市务工、创业。
此时,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必须把家中年幼的孩子交托于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来抚养、照料,从而催生了数量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
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宽度,同时对成年以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预测意义。
孩子的情感是细腻的、脆弱的,也许从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他们也需要父母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关爱。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教养和关爱,与父母间未能有足够的情感交流。
亲子关系相对疏远,这对他们后续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种“父母角色缺失型”的环境下成长,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非留守儿童更为突出,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关爱。
一、 麦田守望者,留守和迁徙的童年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令人普遍关注的特殊人群。 2018 年全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大约在700万人左右 。
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是孩子成长程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留守儿童却一直缺失着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关爱陪伴和教育引导,这必然不利于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成长。
调查显示,近90%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突出特征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
经济欠发达地区,年迈的祖辈们对留守儿童照料能力不足,照料不周的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能力水平的限制,祖辈监护人平时疏于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关注,缺乏儿童身体发育情况的生理卫生知识,难以对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成长进行科学的照料。
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心中,父母的角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缺失的。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家庭中必要的通讯设施配备不足,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沟通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交流的频次较低。
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于留守儿童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不多。有关调查显示,有13%的在学留守儿童曾经连续2 周以上因为情绪低落。
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等行为异常率均高于同年龄段非留守儿童。
二、听一听,候鸟儿童的忧伤
学习焦虑、孤独敏感、缺乏自信、冲动倾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校园里,同学相处、同伴交往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大问题。
有研究显示,较之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打过架的比例和受过欺侮的比例更高,他们往往更容易遭受外貌歧视、恶意取笑、色情玩笑、威胁恐吓等欺侮行为。
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即使在学校出了问题也解决无望,大部分留守儿童倾向于把自己的交往圈子封闭起来,不太愿意和人交往。
或者表现出来不自信、不信任,长此以往,就会越发造成性格内向和心理抑郁。
此外,留守儿童认知水平偏差情况非常普遍。
与年迈的祖辈缺乏深度沟通,受到的表扬和鼓励非常有限,他们难以发现自身的优点,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导致在与同伴交往时会比较自卑。
甚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特别害怕失败,做事情特别注重结果,总担心做不好就会遭到其他人的嘲讽。
“为什么我的父母要离开我”“为什么我的家庭条件比别人的差”“为什么老师和大人总是批评我”……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其结果往往进一步产生挫败、自卑心理。
长时间纠此结于类问题,可能会让他们心态失衡。
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他们对一些现象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理解,可是并不为局外人所知。
很多时候,他们就像一颗颗孤独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默默忧伤。
当他们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者情绪压抑无法宣泄的时候,往往会以一种负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逆反行为。
由于长期遭受忽视、冷漠甚至是欺凌,留守儿童有时对待老师或者监护人的批评教育甚至会表现出暴力、逃学、离家出走等一些过激的行为。
他们的内心世界,值得被温柔呵护。
三、孩子,请让我为你点亮星星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决定远行之前,就应该为留守儿童找到足以胜任监护、照护角色的“临时监护人”。
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家庭教育的功能只能通过临时监护人替代实现。
那么,临时监护人的能力是否足以胜任?是否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否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任何临时监护人都不能完全“甩脱”和“托付”,世界上没有一种爱能完全代替父母的角色意义和教育功能。
远在他乡的父母要与孩子保持定期的、经常的、深度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并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知道,“出了事,有人顶着”,可不是一句空话。它带给孩子的,不仅是一种容错机制,更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格局。
同时,学校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校园能给予孩子拥抱社会的力量。学校应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关注他们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等表现。
学校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应对日常烦恼的方法技巧,就他们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剧等活动加以预防和干预。
学校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让孩子们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如果条件允许,“一对一”“点对点”的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也非常有意义。
及时疏导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境信念、心理弹性、正性情绪和自我调控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除了家庭、学校,一线社区也需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行为支持性工作。
有了社区的参与,孩子们感受到的爱,就又多了一层温柔的外壳。
结语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既需要家庭、学校的努力,又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
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主动进行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重视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加强“家-校-社会”的联络,给予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想长久、彻底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标本兼治”,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设计。
除了从增加心理关怀、日常陪伴和情感沟通角度入手,真正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外。
还要做的就是要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
在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从不同视角融合乡村振兴内容开展研究,是一个新的问题、新的领域。
“爸爸妈妈回来吧”,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外出漂泊的家长们就近就业、回老家创业。我们希望,终有一天,留守儿童的童年不再迁徙。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学》
《关爱留守儿童》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研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