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自己做的驾驶分故事说起,到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提到的产品三关,我的感悟和理解是什么?
先说说这个阶段失败的产品故事吧。
2023年3月,笔者成了某新势力车企“智能驾驶评分”首位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立项之初曾指派给他人,后来由笔者负责,先后经历了模型迭代、C端产品落地、全量二代车主释放的全过程)产品经理。2023年10月18日上午11时整,在官方APP中该功能模块在部门负责人的要求下完成了低调上线(没有做任何社区、媒体、用户群的宣传)。虽然在最后取得了一定的数据量(一共是n*十万级车主,当日n*千级车主开通,后面每日固定有n*百级的车主开通),但因为2023年11月公司组织架构、人员调整(后面的文章笔者会单独聊聊),这个产品模块在11月初就不再更新了。
在2024年3月12日,笔者联系到一位原来的二代车主同事让他帮忙看看“智能驾驶评分”是否在迭代,同事发来一张数据异常的照片(这是当初笔者设计的服务端数据异常的兜底逻辑),在3月13日笔者再次问了这位同事,得到的反馈还是这种界面状态。
其实到这里笔者应该承认这个产品模块不再维护了,但作为自己的“孩子”,笔者还是希望在离开后看到它持续地成长。
最后,联系了之前还待在公司的前后端同事,得到的回应都是“不再维护”。罢了,此时还是得承认“智能驾驶评分”这个产品是阶段失败了(当然,笔者还是能感觉到这个产品模块会被其他部门迭代,毕竟入口还没关闭)。
一、产品中观是术,产品微观依赖于产品宏观的战略决策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提到过,产品中观、微观、宏观。笔者基于切身体会把相关概念进一步加以补充:
- 产品中观,决定产品的落地上线,即事情能否完成;
- 产品微观,决定产品的用户粘性,即事情能否做好;
- 产品宏观,决定产品的发展寿命,即事情能否长久;
回到前文提到的阶段失败产品,笔者结合详细的内容谈谈这“产品三观”。
先介绍下“智能驾驶评分”出现的背景:2023年2月下旬,公司高层希望筛选出人机共驾(辅助驾驶激活时)状态下更安全的车主,优先给他们试用“城区领航辅助驾驶”的功能(城区非封闭道路的场景复杂,交通参与的角色也比较多)。
当时笔者所在的一级部门负责人就决定通过一种模型去评估用户人机共驾的安全性,时任产品总监就即刻响应开始启动这个项目了: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分值去筛选车主,并将分数与智驾主责事故挂钩,还计划未来可以像特斯拉的“Safety Score”那样应用于保险业务中(现在看这个饼画得确实够大)。
与此同时,笔者对这个战略方向产生了怀疑:仅仅是把功能试用作为用户激励吗?
当时笔者也曾和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沟通,他们还是按照既定的规划走。一直向前走,否定在最后,先跑起来看看。就这样按照规划,笔者与算法工程师一块完善模型,并着手产品模块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还是专门写下这篇《跟着梁宁学习产品20:再设计特斯拉安全分的激励体系》记录当时不同的想法(彼时的想法还不成熟)。
在模型完善和产品设计的前期,主要是产品中观的能力在支持。比如,数据分析、北极星指标选择、模型评估、田野调查、流程设计……举几个例子:
- 为了防止算法模型过拟合,智能驾驶评分既要关注召回率(<**分的车主覆盖>**%的事故),又要关注分数分布与事故率的相关性关系,会做一些报表分析;
- 通过可视化仪表盘,让内部车主先看到自己的智能驾驶评分数据,搜集他们在查看每个功能活跃日期分数后的反馈;
- 考虑到数据权限和功能的非强制性,设计功能开通–>分值计算–>授权取消的主流程路径和数据边界场景;
- ……
上面这些是不是看起来很专业,面试时这么介绍项目中做过的事情,面试官也会对你的能力很认可。
产品的中观能力只是把一件事情完成的执行力,但执行力可以让好事和坏事都能推动下去。
我们回头再看看上文的描述,“智能驾驶评分”这个产品的最终结果并不喜人。
到了2023年5月上旬,“智能驾驶评分”的C端功能正式给公司内部的部分车主进行了灰度释放当时收到了用户反馈最强烈的两个问题:
- 系统给我的分数算低了;
- 我看到这个数据很无感,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这就是对用户把控不足导致的,而产品的微观能力就是对用户消费意愿的感知。
当时任的产品总监还在抠文字语法和icon展示时,笔者开始向外寻找方向。对笔者影响最大,从潜意识的感觉到系统性理论判断的转折就是看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也就有了后来基于“经济效率”、“交易成本”的思考《跟着梁宁学习产品22:如何设计一套标准的智能驾驶安全评价和激励体系》(去年11月补发)。后来在第二版本的改造中,模型将分数整体右移,将80%的车主控制在60分以上。同时,C端页面增加了因子的环比变化(让车主知道各类行为的发展趋势)和档位的细分(较第一版的一刀切,让车主看到自己变化的递进过程)。
通过产品微观把工作做完善了,可是智能驾驶评分还是没有长久活下来(当下是阶段失败的),这就得依赖产品宏观。
大海航行靠舵手,产品的宏观能力就是产品战略方向的顶层设计。
再回顾下“智能驾驶评分”立项的背景“公司高层希望筛选出人机共驾状态下更安全的车主,优先给他们试用“城区领航辅助驾驶”的功能”,这里有一个关键词“筛选”。
而“筛选”就需要去评价用户,一方面,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我们每个人其实不太喜欢听真实的话,比如你不得不承认在职场上会说漂亮话的同事混得都不会太差。另一方面,筛选是基于大众认可的度量,如果自己公司的辅助驾驶安全性还没有数据证实比手动驾驶安全,那怎么能让用户去相信这个评价呢?
前几天笔者面试了某新势力车企,对当时数据部门面试官的一句话印象颇深:“我们公司在辅助驾驶运营上,不会关注太多,重点关注安全(AEB、接管等)相关指标,然后持续深挖、优化”。这是两家公司对辅助驾驶功能运营方向的不同设计,而在去年11月后,“智能驾驶评分”没有热度且数据异常也未及时修复的表现,笔者认为公司的高层现阶段可能对自动驾驶运营的路线做出调整了。
二、写在最后
那为什么会在产品顶层设计上出现方向的错误呢?难道大家都傻,只有你和笔者最聪明吗?
可能不是这样。
最后再跟大家引出一个问题:想一想为何会发生呢?
这段时间笔者在看历史书,有个关于子思谏卫侯的历史故事分享一下:每当卫侯说话或者策略失误时,大臣们都随声附和,如出一人之口。子思对此说了一番话:“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引不已,国无类矣!”大意就是,君主昏庸臣子谄媚,这样的人身居老百姓之上,老百姓也不会认可。假如这样的的情况不改变,国家就要灭亡了。虽然这个故事讲的是国家的,但公司也一样受用,如果那些负责人、总监知道产品方向错误,但为了自己的工作稳便“指哪打哪”,这时候产品的三观在他们心中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如果你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专栏作家
兮兮,微信公众号: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人工智能、toB产品、大文娱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