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进化,而丧葬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也有着新的延伸。

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处,

其实有很多蕴含文化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俗语。

其中,

“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流传至今。

这句话本来意思是说,

一对夫妻有一方先过世,

另一方不准去送葬,

否则会给活着的人带来厄运。

清明将至,

也成了人们口头的讨论话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句俗语,

其中蕴含的含义和背后的内涵。



一、出处

 

史料上,

目前已知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湿时期,

《左传》记载“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

其实不管从现在角度看,

还是从初衷看,

都是出于对生者的关心。

毕竟,

夫妻两个人相知相守几十年,

一方离世另一方肯定会陷入悲伤。

而活着的人总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如果长久陷入悲伤,

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也会让其他家人太过担心,

从而影响一家人的生活和幸福。

不让送葬,

看不到总还是会好一些,

看不到有利于情绪过度,

避免生者过度沉浸悲伤,

丧失对活的信心和盼望。



 二、为什么呢?

 

从迷信角度解释:

 

在古代,

丧事被视为极其不吉利的事情,

人们普遍认为,

参加丧葬的人都会染上晦气和厄运,

需要特殊的方法祛除。

尤其是在夫妻关系中,

尽管生前两个互相相爱,

但一旦对方过世,

另一方通常是不允许参加对方葬礼的。



 从传统文化解释:


古代一般都是土葬,

然后送葬的道路通常遥远而艰辛,

所以需要身心健康的男性抬棺。

然后因为宗族制度,

送葬也讲究血缘关系,

“五服之内为亲”。

所以送葬的人,

特别是注重直系亲属。

因此,

虽然夫妻关系也是亲密关系,

但是在古代观念中,

还是被认为是外人,

是不如血缘关系神圣和重要的。



 从情感角度解释:

 

就算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

但毕竟夫妻之间相处多年,

感情肯定还是很强烈浓厚。

因此当一方逝世后,

另一方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这种悲痛有时候是长久的,

会一直影响着生者的情绪。

所以,

避免夫妻亲自送葬,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他们不受到二次伤害和打击,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和时间,

去适应这种变化。



 综上所述,

这句俗语有其迷信的一面,

也有其深奥的一面。

而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夫妻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以,

现在的丧葬制度,

没有特殊要求,

送不送全在自己决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