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祖先,在宋国辅佐过三代国君的正考父,官做得越大为人越低调,他在自己铸造的鼎上写下了一篇著名的铭文: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这段铭文中不仅表明他为人谦卑,更反映了其生活的节俭,铸了鼎,不是用以烹牛宰羊,而是用来熬点稠粥(饘)稀粥,养家糊口。 当然,所谓“饘于是,鬻于是”只是个节俭的象征,不是真的用鼎来熬粥。
一:最早的粥 鼎刚刚被发明的时候,煮粥是它重要的功能之一。那时的鼎还是陶土制作的,当今河南以东、以南地区多用鼎,以西以北多用鬲。 鼎、鬲相同之处:都是用来煮食物的,都是三足的;不同点是鬲的三足稍胖,中间是空的,人称“袋形足”,鼎则实足。 可用来煮食物的还有没有腿的釜(要靠三足支架加热),鼎后来升格为礼器、重器,成为权力的象征,而鬲和釜则担当了更多的使用功能,为人类煮粥蒸饭。 这远比《初学记》所载的《逸周书》中所云“黄帝始烹谷为粥”,要早了好几千年。 相对两河流域“面食”来说,中国自古是以粒食为主的。 磨面的工具,古代称为硙,而最早的出土的石硙,乃在汉代,因此面食起源于汉代。 先秦以前我们祖先的主食是以粥饭为主的。 光有煮这一步,在只有陶器作炊具的时代是做不成饭的,蒸饭还有赖于甑的发明,因此可以说粥是古人最早的主食。 五谷之实皆为颗粒,都可以做粥。 北方粮食以粟为主,所做的粥就是今天喝的小米粥。南方以稻米为主,也就是大米粥。 直到春秋时代,稻米对于北方人还是奢侈品。 孔子曾责备自己的学生:“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把吃大米与穿锦缎相提并论,可见其价值不菲。 当然对于生活富裕的人们来说,光喝粥也很单调,不是好生活。 古人服丧、表达对亲人的思慕就要从生理和精神上折磨自己,睡觉要垫草垫子、枕土块,吃饭要光喝粥。一个标准的孝子,在父母去世后要坚持三年。 虽然说周秦两汉时期的主食基本上还是粥和饭,但生活奢侈的贵族在粥饭上还是有许多讲究的,人们已经懂得选择品质优良的谷物烹制粥饭。 《吕氏春秋·本味》说:“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音计,饭之不粘者),南海之秬(音巨,黑黍)。” 这些都是追求美味者津津乐道的。 其次是追求米的精凿,上古穷人和奴隶吃的都是“脱粟”(只去皮壳的糙米),甚至只是部分稍稍去皮粮食。 只有有钱人或贵族才能“食不厌精”把米舂得特别精凿。 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花式粥饭。如汉代火德,颜色尚赤,故流行赤豆粥,系用纯豆制成,味甘,又称为甘豆羹,大约就是今日的小豆粥。 《礼记·内则》记“酏”(音蚁)的做法,“取稻米,举糔溲之,小切狼臅膏,以与稻米为酏。” 可见酏是一种掺了狼胸臆下脂膏的粥,近于后世的肉粥。
二:穷人的粥 从有记载起,食粥就是穷人生活的选择。 《韩诗外传·卷九》记载楚庄王派使者携带着聘礼,聘请贤人北郭先生到朝廷做宰相。 北郭先生说,我要与老婆商量商量。 老婆教训他说:“现在你靠打草鞋为生,吃的是粥,穿的是兔皮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什么?因为你不管别人的事,别人也不管你。” 于是北郭先生谢绝了邀请,继续过他的食粥而安逸的生活。 实际上,这里的“食粥”只是贫困生活的象征,如果全家每天都吃粥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著名的《乞米帖》就是他在永泰元年(765)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向朋友借米。他在这封信中说: 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这里的“举家食粥”恐怕是实情,否则这位很古板的老人不会开口向同事借米。 此时,颜真卿已经官拜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了。虽然时值天灾,但作为部长级高官却弄得“举家食粥”的地步,恐怕古今不多。 高官如此,不会经营生活的文士会更糟。
北宋才子秦观在京城任秘书省正字时,家境清寒,他与汴京富翁、又在户部做官的钱勰住得很近。他赠钱勰诗云: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因为诗圣杜甫有“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的名句,他才特意说明我“典春衣”并非为了取醉,而是为了一家吃饭。 一代才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过的也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 周汝昌先生推度这个“粥”也恐非“白米粥”或旗人钱粮的“老米粥”,而是豆汁。 周先生的推想有可能,老北京也称豆汁为“豆汁粥”。它更是老北京穷人果腹的“美食”。 为什么诉说自己贫困的文人老说“食粥”? 我想这不单纯是为了用典,把俗事说得雅一些,而是煮粥省粮食,穷到没办法的时候,只能靠勒紧裤腰带来节省。 如清人笔记《檐曝杂记》记载两首《白粥》诗其一云: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再如《檐曝杂记》中另一首是描写粥之稀的: 水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两岸流。捧出堂前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钩。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三:养生保健的花式粥 粥对老人具有健身保健功能,这在先秦就已被发现。 东汉的医学名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于某些病症要求服药之外,还要“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认为喝热粥有助于药力的发散。 人们很早就懂得粥有温胃舒肝、利于消化功能,北宋诗人张耒特别重视食粥,他的《粥记赠潘邠老》中说: 张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 对于粥的养胃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南宋长寿诗人陆游以诗阐明张耒所讲的道理: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张耒晚年居陈,陈古称宛丘)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特别注重在日常饮食中来实现治疗的目的,孙思邈在《千金方·序例》中说“以治病用药力,唯在食治将息得力,太半于药有益”。 而煮粥的主要原料五谷,大多性甘温,无嗅无味,最宜与有药性的食物配伍。
因而在众多的药膳中以药性花式粥最多、疗效也最佳,各种各样的粥成为食疗中的主要形式。
历代许多有关饮食的著作记载了一系列食疗粥方,如唐王焘《外台秘要》中的薤豉粥、粟米粥。
宋林洪《山家清供》中的梅粥、荼蘼粥。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中的桃仁粥、生地黄粥。
明高谦《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粥糜部分收集芡实粥、莲子粥、竹叶粥、蔓菁粥等40余种,大多具有食疗功能。
近代黄侃之父黄云鹄著有《粥谱》,此书带有集大成性质,收集粥方240余种,并按粥的原料的不同分为“谷类”“蔬类”“蔬食类”“木果类”“植物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多有食疗价值。
他在总结粥之妙用时说:“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隔,五易消化。”对于喝粥的好处也说得比较全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