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时期,安徽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治世能臣,他便是张廷玉,号称“三朝君主左膀右臂”,也是皇帝身边一日都无法离开的“首席秘书”。

在前面很多年的时间里,张廷玉也一直都被视为“君臣知遇”的完美标本,然而,晚年他却被乾隆的恩威戏耍,结局非常令人唏嘘。

三朝元老

张廷玉从康熙三十九年考取进士,开始了自己“坐火箭升官”的道路。

在他的人生当中,有着几个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

其一是在康熙五十九年,他被授刑部侍郎,后来因为山东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被调入了吏部。

其二是雍正元年,张廷玉再度迎来了人生小高潮,他升任为礼部尚书,并且复命直南书房,加太子太保,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入户部。

而且,在整个雍正时代,张廷玉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到了乾隆初年,张廷玉的待遇也没有下降,在乾隆元年,他仍然兼管翰林院事。

能把官做到这个份上,张廷玉是有着自己的本事的,当然,他的本事并非从统兵打仗这种工作中体现,而是他的那套政治思想对于清朝统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能让领导屡屡夸奖,这也是因为张廷玉总是能站在领导的角度上思考,为领导排忧解难。

为了方便统治者处理政事,张廷玉曾完善了清朝的奏折制度,这项制度对于清朝的统治影响重大,甚至超过了中枢机构的兴衰替败。

康熙时代就步步高升的张廷玉,自然受到了后来帝王的青睐。

雍正最初登基的日子里,正是因为看到他“应对明晰”,这才迅速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并且参与了很多机密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皇帝本身对汉族大臣缺乏好感,特别是那些通过科举一步步爬上来的,可他对于张廷玉的感情却不太一样,几乎已经达到了“一见如故”的程度。

朝中有什么大事,雍正还会特意去找张廷玉商量,甚至连谕旨都是由张廷玉所缮写的。

据记载,雍正5年时张廷玉生了一段时间的病,那会雍正就感觉到很不适应。

待到张廷玉病好回到朝廷后,雍正便对他说:“我前两天还对近侍们说,我接连几日臂痛,你们知道吗?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就和我的手臂一样,这不就是我的臂痛吗?”

雍正如此看重张廷玉,张廷玉也几乎没让雍正皇帝失望过。

1729年,正值雍正帝西北用兵,议事的内阁设在紫禁城的太和门外,官员的往来是十分复杂的。

为了预防军事机密泄露并及时了解战况,雍正在隆宗门内设置了专门的军机房作为临时的军事指挥机构,这其中就有张廷玉不断出谋划策。

在张廷玉的努力下,雍正10年,军机处终于完善起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僚体系繁琐的毛病终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大提升了皇帝的办事效率。

此外,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做的也非常好,还实行起了专门的保密制度,有专职人员负责保管这些档案,为后代留下了很多难得的史料。

而且,对于皇帝来说,军机处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皇权,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也使得君主专制达到了巅峰。

雍正时代,张廷玉排名第二,地位也仅次于雍正最信任的一个亲弟弟,他对军机处建立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清史稿》也对张廷玉在军机处方面的贡献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为了“报答”张廷玉,雍正多次升迁张廷玉为大学士以及首席军机大臣,负责管理吏、户两部,那时的张廷玉也是彻底权倾朝野。

张廷玉能得到这些靠的也不完全是运气,他身上确实有着很多过人之处。

首先,他才华横溢,这也是公认的。

从小时候开始张廷玉便饱读诗书,就连当官后都保持着每日读书的好习惯,他的好文笔也和这些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并且他适应了和皇帝打交道,文风也深受统治者青睐。

在兼管翰林院的时候,他还担任着国使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在这个时间段,很多编撰工作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开展的。

康熙让张廷玉编撰过《明史·艺文志》,而乾隆也曾让张廷玉编写过《清世宗实录》,这些都是统治者对于他才华的肯定。

其次,张廷玉从来不拉帮结派,也不居功自傲。

这点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很多人读书科举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在当官后都有一种“报复心理”,也总会不小心埋下祸患。

可张廷玉对这点拿捏的却十分到位,他深知“言多必失”,因此总是接到命令后就默默干活,从来不议论什么。

历代皇帝都痛恨党争,张廷玉对此也了然于心,就连他的儿子中了一甲探花,他都请求皇帝将其改为二甲一名,如此高尚的品格,自然能讨得皇帝欢心。

最后,张廷玉的办事能力一直“在线”,并且为官清廉。

能把这两个优点同时集中在身上,也足以见得张廷玉的过人之处,他一生都公正无私,就连皇帝赏赐给他的白银,他都将其中的不少捐赠出去了,在民间也落下了美名。

对于皇帝来说,老百姓们夸赞张廷玉也是相当于在夸赞他,这也是一种“双赢”。

面对如此杰出的一位大臣,雍正为他特别立下了遗嘱:鄂尔泰和张廷玉在身后配享太庙。

纵观整个清朝那200年,这项荣誉都是极高的,张廷玉也成为了唯一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汉人,可以说,若是张廷玉继续保持下去到退休,他这一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一直到乾隆十三年之前,张廷玉的身份一直稳在高层,40多年的为官路上都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中,这种状况都是极为罕见的。

奈何,在他的晚年还是出事了,乾隆皇帝的火气也让张廷玉彻底无可适从。

晚年的风波

皇帝换了三任,张廷玉的年龄也渐渐大了,到了随时都可能退休的年纪,对于他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住晚节。

乾隆13年,乾隆的脾气越来越不好了,他动不动就对着大臣们呼来喝去,唯有对张廷玉还保持着最后的体面。

七十多岁的张廷玉牙齿也渐渐脱落,若是在没有人搀扶的情况下,他连走路都有点困难了。

此时的张廷玉也感觉到,是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了,若是继续做下去,他也实在难以再像过去那样从容应付如此繁重的中枢政务了,而事实上,他也渐渐辞去了很多兼任的差事,多次委托同僚向皇帝提出了退休的念头。

然而乾隆却并没有听进去,或许他已经习惯用张廷玉了,过去的十来年一直如此。

皇帝没说话,张廷玉也只好默默等待着机会,有了退休念头后,他的心里其实一直比较着急,当然,他最大的渴望还是能够“平稳落地”。

乾隆14年11月的一天,乾隆找来张廷玉聊了很久,总体上也是关于朝政大事,看着张廷玉老态龙钟的模样,乾隆突然关心了一句他的身体。

这下,等待已久的机会似乎终于来临了,张廷玉立即提到了自己想要退休。

如此回答也着实让乾隆有点不知所措,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他有些离不开张廷玉。

其一是想让他辅佐刚刚进入到军机处的傅恒;其二是看在张廷玉从政多年且威望极高,关键还是汉臣,留下他在朝中,也能够缓解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

张廷玉突然提出了退休,乾隆的态度自然也是:考虑考虑,不太想放人。

乾隆也知道张廷玉辅佐了几代君王,为朝廷尽忠尽力,于是在稍作思考后也同意让他回去享几天清福,很快,他下达了一份谕旨,提到了张廷玉劳苦功高,是否退休也由他自己去选择。

这份谕旨属于典型的“乾隆风格”,他非常圆滑,将所有道理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他的想象中,张廷玉很快就会揣摩到乾隆的意思,到时候会回奏折表达自己“年事已高,可确实舍不得离开皇帝,思来想去决定留在皇帝身边继续努力”,如此一来,乾隆也能拿这件事作为个模板,让其他朝臣好好看着学。

到时候,若是张廷玉真的干不动了,乾隆就可以再发一道谕旨,说明自己看到了张廷玉的忠心,可他的身体实在是招架不住了,倒不如回去好好享一下清福。

别小看这“打太极”式的来回拉扯,通过这种方式,主动权可以牢牢把握在乾隆的手里,若是每个上了年纪的大臣都说走就走,其他人又不能顶替这些重要的位置,那么朝政就乱套了。

奈何,张廷玉接到圣旨后以为皇帝批准了,或许他真的年老体弱,没有了当年的精明,当即就上奏谢恩,说计划明年春天就回乡了。

原本如意算盘打得响亮的乾隆看到张廷玉的回复也深深叹了一口气,可他看在张廷玉多年来尽心尽力的份上也没有计较这回事,三代重臣若都不能善始善终,那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接下来,就是面子工程了:乾隆褒奖了张廷玉,赐予他很多珍贵宝物,还让他以原官致仕。

本来这件事到这就算完了,大家君臣一场好聚好散,奈何张廷玉有点得寸进尺了,他此时思考的是雍正皇帝“配享太庙”的承诺在乾隆这里还能不能奏效,他本以为乾隆的谕旨里会提到这一点,现在却也只能自己琢磨了。

想来想去,张廷玉认为这件事不能这么算了,他得要个明确的答复,这样退休后的生活才能够安稳。

在一个深冬的严寒天气,张廷玉在儿子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紫禁城,这位老臣见到乾隆直接跪了下来,乾隆还没搞清楚张廷玉此举究竟为何,张廷玉便把自己的忧虑给说了出来。

这一张口,乾隆就惊呆了,同时也带着深深的愤怒,在他的眼里,他没有在圣旨里明说张廷玉配享太庙,也就代表着他没有拒绝张廷玉,张廷玉能挑个深夜专门跑过来,这摆明了就是不信任自己。

可这个时候还是没到撕破脸皮的时候,乾隆为了表达对于张廷玉的感谢,还是决定给他写一份“保证书”。

诏书发表后,乾隆自然越想越气,他又写下了一封意味深长的诗给张廷玉,当然,那首诗同样带有浓厚的“太极”风格,表达了自己不会出尔反尔的同时,还“敲打”了一下张廷玉:将来历史该如何评价我们君臣,就随他们吧。

张廷玉当时的思考重点还依旧在太庙上,对于乾隆这首诗也没有过多推敲,反正皇帝答应了,那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这件事消耗了他很多精力,在接到“保证书”后的张廷玉松了一口气,这下体力也不支了,第二天他没有早起,让自己的儿子代表自己去谢恩了。

这下,事情大了。

乾隆做了如此的保证就是希望能好聚好散留下段佳话,可这个张廷玉竟然都不愿出现,接受太庙殊荣竟然还能让自己的儿子前来代劳,实在太不尊重人了。

那么,乾隆也能够理解为:张廷玉在得到了所有之后就视皇帝为陌路,连见皇帝一面都不愿意了,显然是没有真情实感。

而且,那段时间乾隆皇帝的脾气本来就不好,于是他让军机大臣写旨,去问问张廷玉是怎么回事。

更要命的情况出现了:这个军机大臣名为汪由敦,他是张廷玉的门生,和张廷玉的关系一直都很好,也非常尊重老师,他赶紧派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张廷玉,意思是让张廷玉在接到圣旨前做好准备,想想对策,可张廷玉却又心急了。

在谕旨还没有到张家的时候,78岁的张廷玉竟然在天都没亮的情况下强撑着身体跑到宫中谢罪,乾隆认为张廷玉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因为皇帝的谕旨泄露了不说,张廷玉还敢直接来,连演都不演了。

于是,怒不可遏的乾隆皇帝直接将张廷玉给骂了一顿,将他赶回家中了。

之后,乾隆依旧不解气,他花了一天时间写了一篇上谕。

其中包括了四点:其一,张廷玉被承诺配享太庙后自己不来,反而让儿子来,那承诺最初是先皇给的,跟乾隆无关,能给他已经很给面子了,两人的关系到此为止。

其二,张廷玉要求皇帝写下保证书代表着不信任。

其三,张廷玉急着回家,说明对新皇帝没有感情,他把自己的进退看得比朝政还要重要,说明对于皇帝不够忠诚。

其四,在圣旨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张廷玉却早早跑来,说明张廷玉胆子太大,也同时说明了军机泄露的情况出现。

若是这些罪责放在其他人身上,估计跟此事有关的所有人都要难逃制裁,皇帝还是看在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的份上,就没有对他加以大罪。

最终,张廷玉还是失去了一切赏赐,家都被抄了,张廷玉的名誉彻底颜面扫地。

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在家苟活了5年便去世了,消息传来,乾隆还是有过一丝悲痛的情绪,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

皇帝念及张廷玉过去的贡献,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他,让他入了太庙,但这一切,都已经不是张廷玉能看到的。

参考

最幸运大臣张廷玉 领导文萃

张廷玉:太庙的冷猪肉不易吃 中外书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