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秉伟

过了小满,如李清照所吟“应是绿肥红瘦”的时节了。可在我所住的小区里,一片片浓绿间,粉红色的蔷薇花、大红月季、白黄相间的金银花,还竞相展现着花容。

天阴,加上雾,地面有些湿漉漉的。与老伴在小区里散步,怕摔着,相互抓着手仔细看着路慢行。小区小广场那边传来一声声“磨剪子来锵菜刀”的喊叫声,听那声音底气很足,也有韵味,让你一下子想起《红灯记》上的磨刀人那一声声喊。

走近了,只见一位老人家,头戴着一顶褪色的蓝旅游帽,白发从帽沿下蹿出来,白胡子拉碴,清瘦的脸颊布满了皱纹,两道稀稀拉拉的寿眉下,一双小眼睛还算明亮,微笑着,满满的慈爱。上身穿着一件四个口袋的蓝布装,裤子上溅了不少泥浆点子,腰间系着一条白底红杠的布腰带。

他坐在自制的磨刀小车上,这独特的磨刀车,整体是一只长木凳,最前端装有两只胶皮轮子,木凳上用铁丝绑紧了一块带有凹槽的挡板,长宽正好牢牢地放上一块磨石。一只手摇砂轮安装在木凳上。地上放着的两个旧帆布包,锵刀、铁锤、一只盛着水的小铁桶和一把刷子,就是全部家当了。

几个邻居手里拿着待磨的刀,围着老人观看着,谈笑着。老人身体前后晃动着,双手扶住菜刀,在忙碌着磨刀。我问,“老人家,今年高寿?”“32年的,今年92了。”老人朗声回答,声音还带有磁性,浑厚有力,我暗暗吃了一惊。“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干,不容易啊!”“我干了30多年了,也惯了,闲着难受。”“能挣两个?”“还行,一天能磨20多把,一把10快,一天能挣200吧。”“那还真不错!老人家住在哪里?到这个小区很远吧?”“不远也不近,附近这些地方这几十年都走遍了。我坐公交车路线很明白,到哪个地坐几路车都清楚。”“你从早晨出来一干一天,很辛苦啊,中午在哪吃饭?”“哈哈,晌午了,走到哪地就在哪里吃。我常去的那几个小区,都熟了,经常有好心人给我送吃的,包子饺子面条都有。”“看来你人缘不错啊!”“还是好人多啊。那天在川泰小区,一个好姊妹也不磨刀,非要给我百元票子,说是让我去饭店吃饭。我哪能要啊?可她硬是放下就走了。”

十多分钟里,一把刀换了三块磨石,我笑道,“您这工艺很复杂啊!”老人仰起头,很自信地对我说,“没有三块磨刀石,磨不出好刀。我这三块磨刀石都是专门厂家的,30年来我就用这一种牌子。分粗、细、再细,每把刀都要磨三遍,我从不糊弄人。碰到钢度硬的、特别钝的,要多费不少时间,可钱一分也不能多要。”“怪不得您生意不错,看来是既有手艺又讲信誉啊。”我赞叹道。

正说着话,一个胖乎乎的中年人走了过来,递上一把水果刀子,“这个能磨吗?”“行,没问题。”“多少钱?”磨刀老人笑笑说,“看着给吧。”说完就磨了起来,一会,他试试刀锋,说是好了。中年人刚刚接过水果刀子,突然来了个电话,他一边接着电话一边走了。我对老人说,“怎么,他一分钱也不给?”老人一脸坦然豁达的样子,笑呵呵地说,“没关系,他接了个电话,可能有事走得急了。”

邻家大嫂又拿着一把刀来了,老人看了看说,“老姊妹,你这把刀还没用过,需要开开刃。得多加5块钱,你看行吗?”“行,行啊,20也不贵。大兄弟身子骨还真硬棒,老伴和孩子放心您出来吗?”老人笑了起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机来,在屏幕上摸摸索索,找出一个视频来,“你看看,俺家老伴和俺重孙子”,我们凑过去一看,画面上一个笑容满面的老妇人,拉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在公园草地上玩耍。“你老伴是不是也得八九十了吧?”“37年的人,七七事变那天生人。”“哎呀,那不也快90岁了。”“比我小5岁,今年87了。”“你儿子、孙子孝顺吗?”邻家大嫂这话的潜台词就是,看来孩子不孝顺,老人才出来干点活养活自己。“孝顺,孝顺,两个儿一个闺女都孝顺。”老人眼睛放光,很兴奋的样子。“那您出来受这个苦遭这个罪,孩子们不心疼啊?”“这怎么成了受苦遭罪?我乐着呢。出来干点活,累不着,身体还好,看看光景,见见人,也不寂寞。我有退休金,孩子们也都干得不错,没有啃老的。我不缺钱啊!再说了,我这90多岁的人啦,还能干点事,给大家服服务,我觉得也不老。”说着,老人指了指左胸前戴着的一枚圆圆的纪念章,“这个纪念章我戴了几十年了。我觉得这五个字真好。”我凑近一看,上面大红底色上写有五个金色小字“为人民服务”。

几个雨点子飘落了下来。老伴急忙抽身回家,一会,拿着一把红色雨伞赶了回来,“老人家,要下雨了,该回家了,拿着这把雨伞,别淋着。”“哎呀呀,这怎么好?谢谢,谢谢,我正还心事没带伞,这就回家,这就回家,老姊妹真是个好心人啊!”磨刀老人麻利地收拾起家当,把磨刀车抬起,推了起来,连声和我们道别。

我目送着老人家,见他走到前面的蔷薇花停了下来,摘下一束大红色的蔷薇花,插在磨刀车上,然后打开那把红雨伞,沿着小区的绿荫道,推车前行在蒙蒙细雨之中。

作者 孙秉伟 中共党员 本科学历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散文写作与评论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等。原青岛铁路文联秘书长,系青岛市文联第六届委员。

壹点号浮山书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