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一方面在国内实施一系列反犹主义政策,另方面对外推行领土扩张政策。随着纳粹德国军事行动的推进,纳粹党对被占领区实施反犹政策,迫使大量犹太人逃亡他国,由此引起了国际犹太难民潮。但是,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对反犹主义的忌惮,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犹太难民采取限制入境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广阔的空间、稀少的人口以及对劳动力有着极大需求的澳大利亚,则对犹太难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于是这些犹太人开始寻求到澳大利亚去避难。澳大利亚的犹太难民问题由此产生。
纳粹德国的迫犹行动
从时间上来看,反犹主义并不是从希特勒开始的,早在公元 4 世纪古罗马就已经出台过反犹主义政策:从地域上来说,反犹主义也不仅局限于德国一个国家,同属于欧洲大陆的英、法等国都有着反犹主义传统。
但 1933 年 1 月 30 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这一事件,标志着在欧洲流传已久、时隐时现的反犹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希特勒的反犹思想来源于多种因素。首先,它来源于《锡安长老议定书》(Protocols ofthe Elders of Zion) 中讲到的犹太人将统治全世界的这样一个阴谋。因为希特勒也希望未来世界由德国主宰,重现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 因此,希特勒将犹太人视为德国人最大的竞争对手。
其次,则来源于希特勒拉拢民众的需要.当经济大危机蔓延到德国时,希特勒利用反犹主义来争取德国民众的支持,反犹主义便成为他竞选的思想武器。
再次,出于反共的目的。由于在各国共产党人中犹太人的比例较大,而且很多犹太人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因此犹太人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代言人和发起人,希特勒反犹思想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
最后,则是出于实际利益的需要。犹太工商界是日耳曼资本家强大的竞争对手,纳粹大大小小的头目以掠夺犹太人的财产为合法致富的途径。
因此,1933 年初希特勒上任伊始,这位雄心勃勃的德国总理便开始实施他的反犹计划。在德国境内清除犹太人的行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迫使犹太人移民(1933-1940) 和灭绝犹太人 (1941-1945) 。
有些学者把第一阶段又分为犹太人的“社会死亡”和“精神死亡”两个阶段, 在灭绝犹太人政策出台之前的阶段,德国政府主要是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因而犹太人此时还能够向国外移居,这样就在国际上产生了犹太难民潮。这一阶段纳粹当局主要通过出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反犹主义措施,迫使犹太人离开德国。
首先,在政治方面政府颁布一系列的立法来孤立、排除犹太人,主要法令包括《重设公职人员法》和《纽伦堡法》等。1933 年 4 月 7 日颁布的《重设公职人员法》规定:“非雅利安血统”的公职人员应立即离开岗位,这里的“非雅利安人”被定义为其祖父母或父母为“犹太人”的人。 这使得几乎所有的“非雅利安”官员及政府雇员都被赶出了行政机构。
除此之外,政府通过大约 400 项的反犹主义立法,将犹太人排除出其他非公职人员的行业,包括评估员、陪审员、商业法官、医生、律师、犹太籍学生、大学讲师、教授。
其次,将犹太人从德国经济领域里面驱逐出去,也是纳粹迫犹的重要步骤纳粹党上台伊始就发起了禁止雅利安人到犹太商店里购物的“抵制运动”,1933年 3 月 28 日,希特勒宣布: 从 4 月 1日起,全国对犹太商店进行无限期的抵制。
但由于此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最深重的时期,而犹太商店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直到 1937 年以前,尽管犹太人的经营活动因纳粹抵制运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犹太企业被“友好地雅利安化”,但是,犹太企业并没有完全从德国经济中消失。
纳粹德国自 1937 年开始将犹太人完全排挤出经济领域,是年,帝国经济部制定了“经济的非犹太化”政策:“扫除那些剩余的犹太经营者,没收已被清理的犹太财产。”
1938 年 11 月 9 日夜晚,纳粹党徒捣毁了约 7500 家犹太商店,杀害了将近100 名犹太人,将 2600 名犹太人关进了集中营,这就是著名的“水晶之夜”。
最后,在文化方面纳粹德国政府致力于消除犹太人的影响。1933 年 5 月 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PaulJoseph Goebbels) 组织焚毁了大量进步书籍,其中包括犹太人、外国人和进步人士的著作,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著名犹太知识分子排挤出大学和科研机构,使得他们不得不流亡国外。
此后,在音乐、戏剧、新闻、广播和电影等文化生活领域,纳粹政府也开始驱逐犹太人。 1934 年多位犹太艺术家、音乐家和记者离开了他们的专业领域,1933 年底犹太裔的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指挥奥托·克伦佩雷尔(Otto Krumperel) 被迫离职。 除此之外犹太人还被禁止出入一定的公共场所。
由此可见,“水晶之夜”是德国犹太难民问题的重大转折点,也是德国犹太人向外移居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尽管德国犹太人已被逐步清除出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但他们仍然心存侥幸,认为德国的反犹分子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但是“水晶之夜”发生之后,犹太人终于认清了现实,纳粹德国已不再是他们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等待他们的只有离开德意志这个唯一的选择。
随着纳粹德国对外征服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先后落入德国的版图,反犹行动也在这些有着悠久反犹传统的国家变本加厉,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犹太人也开始流亡。可以说纳粹德国极端的犹太政策是引发欧洲大规模犹太难民浪潮的潘多拉魔盒。
德国和奥地利
由于奥地利于 1938 年 3 月被德国吞并,为了论述的方便,因此将德国和奥地利并入一起来分析。
1933 年,德国的犹太总人口约为 50 万人,不到德国总人口的 1%。1933-1938 年间大约有 12~13 万的德国犹太人逃亡国外,其中 1933 年有 3.7至3.8万名,1934 年有 2.2 万至 2.3 万名,1935 年有 2 万至 2.1 万名,1936 年有 2.4万至 2.5 万名,1937 年有 2.3 万名。但是,从 1938 年 11 月到 1939 年9 月的这段时间内,从德意志逃亡的犹太人开始猛增,短短 10 个月的时间就多达 11.5万。纳粹上台后至此,一共有超过 23.5 万犹太人离开了德国。
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的向外流亡,最终使得德、奥两国的犹太人问题演变成了世界性的犹太难民问题。合并前,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的流亡是以合法或者非法的形式进入临近的欧洲国家,如瑞士、比利时、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他们并未把遥远的澳大利亚作为理想的迁居地。
因此,合并前流亡至澳大利亚的德奥犹太人的数目不大,1933 年只有 52 名,1934 年也只有 45 名,1935 年只有 8 名,1936 年上升至 142 名,1937 年为 410 名。 1938年德、奥合并后,澳大利亚才成为德、奥犹太人的选择之地,最初三周里,维也纳的澳大利亚领事馆收到了大约 10000 份移民申请。
波兰
反犹主义在东欧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波兰的情况尤为突出。二战爆发前,波兰约有 330 万犹太人,占波兰总人口的 10%,”他们主要集中在工业和贸易领域,而且大多居住在城市里。与德国犹太人不同,波兰犹太人不太愿意与波兰人同化,依然保持自身原有的饮食、语言和生活习惯,这就导致了波兰人的反犹运动。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缔造者毕苏斯基 (Jozer Pilsudski) 当政时期,波兰反犹主义运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当 1935 年毕苏斯基去世后,波兰反犹主义浪潮开始走向激化。
在国内当局迫犹主义行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1926 年波兰犹太人开始了向国外的移民活动。从 1926 年到 1935 年大约有 186365 名犹太人从波兰移民,其中 1933 年、1934 年、1935 年和 1936 年,分别有 138、141、96 和 166 名波兰犹太人获准进入澳大利亚,1937 年这个数字是 572 人,1938 年是 930 人,1939 年是1016 人。
1939 年,随着德国占领波兰,德苏瓜分波兰,波兰犹太人的处境更加艰难。1939 年9 月 21 日党卫队副总指挥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 向前线领导人发出指令:清除被吞并领土上的犹太人,犹太人或被实名登记,或因被抓捕而失去人身自由,丧失了移民到国外的可能。
匈牙利
除了波三,有看 72.5万名犹太人的匈牙利是欧洲犹太社区最多的国家与波兰犹太人不同,匈牙利犹太人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地地道道的匈牙利人。
20 世纪 20 年代,匈牙利的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犹太人在匈牙利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 1930 年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中产阶级和农民的生活都恶化了,使得匈牙利的反犹主义日益抬头。
1932 年右翼激进党领袖冈博斯 (Campos) 上台,在 1933 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后,他第一个对希特勒表示了支持,此后与德国纳粹党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他上台之后就对犹太人进行种族迫害,把犹太人从公共场所赶出去,通过“最高限额条款”,限制大学里犹太学生的人数。纳粹德国的迫犹行动被冈博斯所效仿,他颁布相应的反犹法令,加剧了匈牙利本已存在的反犹主义。
由于匈牙利裔的澳大利亚犹太人本来人数就不多,所以,1933-1945 年间流亡到澳大利亚的犹太人就更少了,1933-1936 年间,每年有 20 名牙利犹太人进入澳大利亚,1937 年有 61 名,1938 年有 120 名,1939 年有 522 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